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动态 > 正文

用因地制宜的策略对农村中小学的作文进行的教学初探

紫阳县双桥镇九年制学校  阮英高

  农村中小学生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其交际空间受阻,观察内容单一,生活知识缺乏,再加之亲子教育内容和力量不够充实,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随意性是造成学生作文兴趣不浓的最主要原因;在教师的作文教学方面:一是随意性的进行作文练习,作文练习不连贯、不彻底、零散化的现象十分突出;二是不重视学生的言语和语言训练的有机整合,各自为政,匆忙起步的现象非常突出;三是批改单一,形式化和主观化的现象严重,不能站在学生的思维视野去审视作文教学;四是教师的写作素养不足,随意的按教学目标禁锢学生的作文视野。究其原因,就是未能运用因地制宜的策略结合农村教学的实际环境来进行有效性的作文教学初探和研究,这是形成农村中小学生作文教学质量低劣的最本质原因。

  从低段入手,建立良好的言语库和口语交际网络是提升学生作文素养的奠基工程。首先文化是思想的集成,更是文明与善行的反映。一名教师如果有良好的面容,优秀的板书和具有吸引力的言语组织,它是拉动和渲染学生言语兴趣的最有力的武器。通过表达和交流,让学生感悟语言的传道力量,从而积累生活素材。二是通过读写字词句的方式,建立言语交流的传递渠道,教师的一手好字,精准的言语引领,课堂交流的引领都是形成低段学生形成言语的关键因素;三是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实践,让学生有感而发,通过表象的引领,让学生形成“看山是山”的直观表达,从而培养和延伸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从而成就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将教师的“要我写”变成学生的“我要写”。

  从“看山不是山”入手,鼓励学生仿写类似的作文,增强语言和言语的把握能力,能将人事理融入到情景物中。一是教师要懂得放手,不要因担心学生不会写而面面俱到的讲授,这样的讲授是教师的理解与思维,而不能有效的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通过“下水文”的自我改进和认知,可以让学生先说后写,然后小组相互评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作文的修改能力;二是要通过亲子阅读,师生合作阅读及独立阅读相结合的模式,通过读后感和审美情趣的建立,增强学生的阅读容量,感悟表达顺序和文字的整合能力的有效把控,并挖掘本土教材,将农村生活场景转化为农村中小学生的写作优势。三是要把学生的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将表象和思想融合起来,建立起真善美的认知及判断体系。要多角度的创设写作情景,尽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动静、虚实、人事、情景、事理的多角度整合,全面实现语言的渲染功能和文以载道的功能的全面实现。

  再从“看山还是山”入手,全面提升学生自主表达激情,教师要创新评价方式,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要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出发点,大胆的表达表象与本质,情感与事理、人物与思想的全面糅合,做到人中有物,事中有理,情中有景的多主体参与,实现时间、空间和叙事顺序的有效把控,把自我把控和有效阅读结合起来,实现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教师要亲自写下水文,让学生能和老师的作品的作品形成比对,从而从教师的多元评价中建立起自己对人事物的观察和把控,实现叙述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控和认知判断,从而形成学生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通过积累、整合、重新组织和有效运用,实现学生从有声欣赏到无声感悟的写作能力过渡,增强文化思想的理解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阅读兴趣的自然融合。同时教师的批改和讲评不能在是常规化,单一化的评价,要以开放、包容和照顾不同学生的表达水平和表达质量的逻辑生成,实现语言能力精准把控和流露。

  立足乡土,坚持乡土特色,实现作文教学的扎根与生长。真情是作文的灵魂,也是打动人心的同频共振。农村中小学生要结合大自然这个伟大的课堂,把所思所想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直面社会环境所缺失的内容,将自然观察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催生出地域文化特色和风骨,在读写结合的基础上,把乡土特色和自然美景结合起来,达到求真、求实、求美的写作探索。可以通过网格化作文延伸,将班刊、校刊及校外刊物作为作文共鸣的探索渠道,增强学生作文的荣誉感和共情意识的建立,把作文园地的视野无限延伸,催生出学生无限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的写作贴近生活,并对社会环境进行思考,然后将人事物、情景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小组合作及评议的延伸,使学生将作文写作和乡土特色结合起来,实现作文教学的扎更与生长,这是因地制宜的教学策略在作文教学领域的成功实践和作文教学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