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动态 > 正文

紫阳县城关镇中心学校:抓党建聚教育合力 促发展助乡村振兴

       近年来,紫阳县城关镇中心学校牢固树立抓党建引领教育发展,促脱贫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理念,积极寻求学校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提升学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高扬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旗帜,汇聚团队合力、带领教职员工、加快前行步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组织保障。立足校况生情,结合村组经济、文化中发展实际,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主动切入社区合作、乡村发展等中心工作,努力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扩大办学规模,践行“五个振兴”理念,长期服务在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一线,努力探索一条有地域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建强组织机构,锻造乡村教育“主力军”。
       中心校党支部是党在镇域内各下级校园工作的领导者和推动者,是教育部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发挥着引领教育方向和目标的核心作用。
       一是优化“班集体”。通过公开鄰选、竞聘上岗、轮岗交换等分式,选调补充了一大批骨干中青年党员教师,缓解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人员老化的突出问题,优化了学校干部队伍结构。学校自2020年以来,坚持实施“四抓四明”工作模式(抓宣传明导向、抓标准明人选、抓教育明实效、抓防控明过程),持续推动“双减”,落实五项管理,办群众满意教育。根据师资力量和场地设施,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精心设计课后延时,把延时服务划分为“1+2”课后辅导和“3+X”社团活动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2”课后辅导,即1位教师进班指导,完成书面作业和探究拓展2个目标;第二阶段“3+X”社团活动,由3个必选科目(艺术类、体育类、阅读类)和“X”个自选科目(书画、棋艺、球类、劳技、民族器乐、手工剪纸、写作等15个兴趣社团活动)两大部分组成。
       二是锻造“接班人”。坚持“四培三定”原则(把上进青年培养成优秀教师,把优秀教师培养成“教学能手”、把“教学能手”培养成先进党员、把先进党员培养成专业管理骨干,在培养过程中定人帮带、定岗锻炼、定期考察),确保镇中心校动态保持5名,其它校园保持1—2名重点培养对象,推动符合条件的优秀党员教职员工转任专业管理岗,培养一批乡村振兴教育生力军。教务处先后组织教师全员参加粉笔字大赛和中青年教师公开课教学竞赛,3名通过选拔推举的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安康市中小学赛教活动,全部荣获市级“教学能手”的荣誉称号。学校积极与县电教中心联系,率先实施教师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开展镇域内全体校园教职工集中培训,力争一年内使教师全员通过在线考核。
       三是坚守“主阵地”。构筑党员学习平台,探究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党员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把党课内容与国政时事、当地民生相结合,持续深化“读录领学”,发动积极分子为退休党员教师送理论、送温暖、送健康进家门等活动,使他们感受到组织关怀,离职不离队。将学习方式从“线下研讨”搬到“线上互动”,变“上级劝学”为“主动领学”,确保党员学习“不掉线”。
       二、筑牢教育根基,畅通乡村振兴“活水源”。
       立足教育一线,突出强基固本,围绕规范支部活动、发展壮大教育力量,畅通乡村振兴的教育主渠道,持续激活基层党组织的动力源。
       一是高标准推进全体教师参与“学习强国”及双减、五项管理教育学习。坚持理论为基、实干为本、成效为要,广泛开展“双减专题讨论会”“五项管理大课堂”“党员演讲赛”“红色电影党课”等活动,推动理论学习有声有色,行动有实有据。学校按学生需求量身定制减负菜单,倾力“减负”不“减质”,让学生在课堂完成预期目标。教师科学安排分层练习,布置弹性任务,指导手工制作、板报绘画、实践劳动等个性化作业,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多样化学习需求。不断探索课后服务形式和载体,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加强宣传力度,依托“陕西旗帜网”“茶乡党旗红”“安康教育网”及《教师报》《陕西素质教育月刊》等各类媒体,大力宣传优秀党员教师先进事迹,介绍教育减负增效典型做法,扩大影响力。
       二是高水平建设党性教育基地。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清明节到东山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接受心灵洗礼。开展支部活动,参观芭蕉口革命遗址,重温入党誓词,宣传革命事迹。利用基地教育功能激发中青年教师建功立业热情,立足校园,创意课间十分钟,用趣味体育小游戏、手舞操、小表演等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间,使得其成为孩子们期待的小舞台。通过小活动,学生的状态进行调整,增进师生情感。在小课间引导学生进行弯腰洁校园活动,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贯穿了德育教育。
       三是高质量落实教育惠民帮扶。学校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提升,把双减和五项管理贯穿于日常,受惠孩子,促使教育惠民帮扶落地生根。坚持长期开展异彩纷呈的“大课间”活动,活动动静结合、场面宏大,充分释放少儿天性,既锻炼身体,释放学业压力,又培养运动兴趣,提升艺术素养,挖掘了内在潜能,打造出一个让孩子们幸福快乐、让家长们放心满意的阳光校园。各校园党员率先垂范,带领教师每月深入开展入户家访活动,了解民生动态,指导家校共育,宣讲最新惠民政策,创新校园党建助推乡村振兴建设思路,通过开展适龄学生控辍保学、建档立卡农户持续帮扶、特殊儿童送教上门、督促参加技能培训、提供产业发展信息咨询等多种服务,以普及知识文化为技术、产业发展奠基,提高农户思想认识和自身造血能力,实现党建带民富、民富奔小康的良好格局。
       三、树立党建品牌,构建乡村振兴“立交桥”。
       学校及时总结提炼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党建品牌。
       一是党建引领千户社区移民安置点文化建设。我校位于任河咀城乡结合部,周边有紫阳县最大的扶贫移民安置点千户社区,又与县第二幼儿园毗邻,学校党支部瞄准“新兴社区、移民安置宜居地”的发展定位,与社区居委会携手,合力推进城关镇新兴千户社区文化建设,探索建立“党建+文化”“基教引路促振兴”等工作机制,号召党员教师带头服务安置点群众,多次组织师生开展移民安置点卫生清洁消毒、慰问孤残人士、社会爱心援助走访等志愿服务。
       二是党建助推学校建设。聚焦校园周边群众“有学上”“上好学”“好上学”的迫切需求,把中心校营养餐食堂改造和办公楼扩建工程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点事项,选派支部成员和总务主任全程跟踪服务,保障各类资源要素。 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千方百计挤出有限资金,将所辖和平小学新建的学生公寓楼内部设置配置完善,解决居家偏远学生及留守、孤残儿童的住宿监管难题。
       三是党建服务弱势群体。中心校党支部在各校园建立了以党员为主体的弱势群体便民工作点8个,党员和骨干教师志愿服务者35人,400多名贫困、学困及留守儿童得到了学业上帮助、生活上关怀、精神上鼓励。支部探索党员帮联学生进步、带动家庭发展的工作,通过建立联带机制,明确联带任务,宣讲双减及五项管理的具体要求,解答家长的疑惑,给党员教师交任务压担子,农户家庭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致富的发展氛围已初步形成。
       四、发挥引领作用,谱写乡村振兴“进行曲”
       一是以党建使者引领乡风文明,带动乡村面貌推陈出新。发动成立乡村教师党员志愿服务队,由深孚众望的教育工作者联合村组(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带领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成为群众移风易俗的贴身使者。协助开展“文明家庭”评比,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传播真善美,凝聚正能量。并用活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平台、农家书屋、公共活动广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二是以党建行动引领环境提升,改善生态环境一路向好。党支部坚持把乡村环保作为推进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每名党员参与宣传生态文明,践行环境保护,带头清理垃圾、义务植树栽花、整治居家环境等活动,引领群众自觉参与到生态环境建设中来,共同建设和谐美丽新家园,树立党员形象,严格遵循“两山”理念,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三是以党建服务引领民生改善,提升民意好评多多。支部队伍紧跟时代,解放思想,从满足群众生活需要大局着眼,发挥党组织服务群众的使命,紧紧围绕“重民生抓党建、抓党建促和谐”的工作主题,努力发挥职能作用,促进党建工作成为服务中心、推动发展、维护和谐的有力抓手。支部班子带领党员攻坚克难,提升镇域内校园群众、家长幸福指数。在今年的民生改善工作中,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边整改、边梳理、边解决,对历史遗留问题和新出现的新情况,列出清单,组织专题研究,利用部门协调会、家校座谈会,分类别、分先后制订出解决办法。通过打造一支有“教育为民、教师爱民”情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充发挥党支部在民生保障中的先锋作用和党员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提升为各类困难群体服务水平。(李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