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自然课堂 遇见劳动之美
——眉县第五小学“五度”劳动教育新样态
“固本培元强根基,五育并举谱新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眉县第五小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各级部署要求,努力践行“德育为先,五育并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理念和“给学生一个五彩缤纷的童年”办学理念,全面构筑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溢美、以劳促新,积极探索富有特色的劳动育人路径,近年来,在劳动教育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
一、用心创编课程手册,劳动教育有“梯度”
在学校教学中,由于教材内容的局限、课程结构的单薄,劳动教育无法真正走进学生心中。为此,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操作能力,聚全校之力,博采众长,进行了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手册的开发与实施,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低、中、高段编写了三套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使用手册。课程内容涉及手工制作、简单的家务劳动、烹饪和田间种植,由简到难,形成三个梯度,使学生的劳动教育循序渐,呈阶梯性发展,通过两年时间的摸索实践和修订完善,增添适合该学段学生的劳动内容,取缔不合适的活动内容,形成了现在的《眉县第五小学缤纷教育之劳育实践使用手册》。
二、精心建设实践基地,劳动教育有“力度”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的美学价值不但体现在劳动的成果上,更体现在劳动的过程中。只有积极、热情地参加实际劳动的人,才能真正体验到劳动的美感和劳动的欢乐。为此,我校精心构建劳动实践基地——“缤纷农场”和“缤纷百草园”。依托自然地域环境和我县农业结构,学校先后投资7万余元开垦学校院内的闲散荒地,建设了1800多平方米、30多个小块的劳动实践基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蔬菜、红薯、大豆、南瓜等农作物以及柴胡、车前、金银花、当归、枸杞等常见中草药。
“缤纷农场”以年级为单位分成4个劳动实践活动区,30块种植田,三到六年级每班两块劳动实践基地,每个年级的学生都能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劳动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采摘蔬菜、果实,为农作物松土、施肥、除草,在劳动实践中认识了不少农作物和未曾见过的植物。结合“中医药进校园活动”,农场新种20余种常见中草药,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堂外,既见“劳”又显“育”,真正做到了劳动教育有“力度”,让学生在天地间、大自然中体验劳动之乐、遇见劳动之美。
通过劳动学生懂得了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农场丰收后,学校组织学生将基地生产的蔬菜进行了“义卖”,所得收益资助贫困学生和开展班级活动。
三、倾心推进研学活动,劳动教育有“高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有游学,今有研学。除了校内的劳动课程之外,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开展了红色文化研学、传统文化研学、自然生态研学、科普知识研学等丰富多彩的研学旅劳活动,使劳动教育更有“高度”,培养了孩子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全心经营日常锻炼,劳动教育有“广度”
通过组织“校园劳动,我是五小一分子”“居家劳动,我是父母好帮手”“手工制作,我是小小‘魔法师’”等系列活动,为学生创造不同时间动手劳动的机会。在学校,每天下午20分钟的小扫除,每周二下午的全校大扫除,学生通过参与劳动,掌握最基本的劳动技能,养成讲卫生、勤动手的良好生活习惯。在家里,教育引导学生要体贴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每逢节假日,把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引导学生同家人一起包粽子、包饺子、植树,在感受传统文化、浓浓亲情的同时,懂得体悟父母的辛劳与不易,培养学生的劳动自觉性和初步的劳动意识。同时,结合“变费为宝”我会做、“心灵手巧”等活动,学生在家利用一次性杯子、针、线、剪刀、坚果壳、水瓶盖等废弃物品,通过精心设计,制作了许许多多具有奇思妙想的手工作品,为学校的劳动教育添上了靓丽的一笔。
五、尽心细化教育评价,劳动教育有“温度”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综合实践育人活动课程,不可避免需要接受效果评价。为了更好地落实效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品质,学校制定了“五个一”评价内容:文化知晓评价、实践能力评价、创新能力评价、审美素养评价、感恩教育评价。评价的对象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通过评价,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的知晓程度,对劳动技术的掌握程度,对劳动成果的珍惜程度,和劳动作品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感恩意识等。
富兰克林说过:“劳动是幸福之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拥有一生幸福的能力,第五小学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实践中,已经走在积极尝试、勇敢探索的路上,学生的劳动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学生的情操也在劳动中得到陶冶,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在劳动中得到提高,劳动教育将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相信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劳动教育这张名片将会更加闪亮!(供稿:眉县第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