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英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不平凡的大先生
在汉滨区县河九年制学校,有这样一群教师,他们带着乡村的朴实和坚韧,不为繁华易匠心,勤字当头度春秋,情倾讲台育桃李,甘为人梯做奉献,他们在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方面呈现出蓬勃的工作热情,他们以扎实过硬的专业素养、淡泊致远的思想境界、坚定不移的职业信念照亮了乡村孩子的求知之路。
在他们中间,有一位被全校教师亲切地称为“娥姐”的老师,她就是现在八、九年级的物理老师成英娥。她是全校师生心中的好老师,是大家心中敬重的行为楷模,也是我心中不平凡的大先生。
信念之坚铸就大格局
成英娥老师自1996年7月毕业于安康师范专科学校(现安康学院)数学系,并于同年分配至县河九年制学校。任教以来成英娥老师一直扎根于县河镇基础教育的一线。其间,她根据工作需要,曾同时担任过初中数学、物理教学及班务工作。物理本不是成老师的本专业,但因为学校的教学条件限制,学科教师不配套,成老师毫不犹豫地揽过重担子,孜孜不倦地学习课标、钻研教材,同时因材施教、寓教于乐,为学生物理学习铺就“实底子”、打下“硬底子”、埋下“好种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成老师的悉心教导,她所带的2012届、2013届学生的理化中考成绩分别在汉滨区排名第三、第二,也就在那一年成老师被评为汉滨区优秀教师。时光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间成老师已经在县河的教育沃土上耕耘了28载,她把最美的青春年华和日渐成熟的教育智慧奉献给了这片热土,时光易老,青春易逝,但成老师热爱教育的热情却丝毫未减。
她不仅关注历届学生的学习成长,还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在工作中,成老师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耐心教导新教师或者实习大学生,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增强新教师对数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提高教师的上课能力和效率,加快徒弟成长步伐,在听课、评课和课后反思的各个环节中,成老师都亲力亲为,她手把手、面对面地进行指导,凭着过硬的业务能力被学校任命为中学理科组组长,曾连续多年指导数理化科目教师业务。当年行政机构改革中有一批从政府分流到校的老师,在她的精心指导下一步步成长为教学骨干,新入职的教师在她的悉心培养下很快能独当一面。青蓝结对,薪火相传,成老师的影响力成为老师之中的一段佳话。
如今,成老师依然坚守在县河,用爱心、耐心和诚心在乡村教育的篇章上继续书写着一个个不平凡的教育故事。
还记得,去年教师节前,听成老师说曾经带过的一个学生联系她,要给她这个曾经的班主任过教师节。听到后,成老师既意外又惊喜,她说那个男孩儿当时很调皮的,高高的个子,总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在家不听父母的话,恶习成性,几度被家人放弃,甚至曾在教室里和老师对着干。当时年轻气盛的成老师能压住自己的脾气,通过谈话交流、关心生活、耐心补习、家访了解、主题教育等方式引导该生当上了班干部,成了老师的好助手,这个男孩儿在成老师的鼓励下变得阳光上进。初中毕业多年后,他一直感念成老师当班主任时对他的教导。成老师当年的那句“人要干净,领口和袖口也要干净”对他影响至今,他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秉持着这种品质和精神,如今工作生活都向好发展,逐步实现了自我价值,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老板。这样的教育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更体会到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课堂。
成老师的育人智慧不仅体现在工作中,她教育自己的孩子也颇有“孟母三迁”的精神,幼儿园时,孩子在枣园上学;小学时,她带着女儿吃住都在县河学校;中学时在孩子的学区附近租房,方便就读。她鼓励和支持孩子全方面发展,尤其重视兴趣爱好的培养,最终这份努力得到了回报,孩子顺利考上了心仪的大学,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正在为社会积极做贡献。
成老师对学生的爱犹如母亲对子女。在那个薪资微薄的年代,丈夫在外工作,一去就是一年,家里完全由她一人支撑,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幼小的女儿,她仿佛一个钢铁战士一般每天穿梭在学校和家庭。2007年的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冲毁了安康好多地方,县河也遭了灾,成老师班级好几个学生也未幸免,其中有个学生父亲在不久前刚去世,母亲外出打工,他们兄妹三人和奶奶相依为命,家里仅有的土房茅草屋也被冲垮了,这无疑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作为为班主任的成老师几度红了眼眶,为了学生能继续上学,鼓励他男儿要自强,要有战胜困难、厄运的勇气的同时,自己省吃俭用,给学生买衣服买日用品,在给学生生活费的同时还帮他申请公益资助,一直支持到这名学生毕业。她还无私的资助家庭特殊的外甥女完成学业,直至她独立自强。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成老师不仅塑造了青少年的品格,也丰富了教育的内涵,让这个世界因教育而更加美好。
“水利万物而不争”是成老师为人处事的原则。在校凡是评先选优她都主动谦让,总把机会留给他人;哪位同事遇到困难了,她总能贴心地、无私地帮助,给予他人温暖和力量;大家在工作中有误会了,她总是耐心地劝说,许多时候都主动担待繁杂的事物以解围......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她无时无刻不温暖着、带动着、影响着身边的同事、亲人。
《礼记》中说,“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作为女儿,她深知母亲养儿育女的辛苦和不易,时常将母亲接到身边照顾;作为儿媳,在婆婆生病时,即便当时工资微薄,她也会毫不吝啬的拿出医药费,平时只要是婆婆想要的,她时刻记在心间,下次见面就会送到老人家面前,对待老人尽心尽力,细心体贴;作为妻子,成老师是“卷袖围裙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汤”的贤妻,同时也是为丈夫排忧解难的贤内助,更是艰难岁月里与其同舟共济的知音。成老师体谅丈夫的辛苦,认为夫妻之间就应该互相理解和扶持,每天早上都会为丈夫准备热气腾腾的早餐,傍晚一家人在烟火气笼罩下其乐融融。成老师用实际行动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孝亲敬老”课。
“白发戴花君莫笑,岁月从不败美人。若有诗书藏在心,撷来芳华成至真”。成英娥老师一头乌黑茂密的短发,时刻笑盈盈的脸庞,挺拔的身躯搭配着着简洁干练的工作服,看似酷飒冷峻的外表,说起话来却温声细语,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了我心中的好老师、好同事。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在我心中,她就是县河教育这片沃土上孕育的的大先生!(周慕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