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动态 > 正文

纸鸢载梦探春韵:博物馆课程赋能传统文化传承

——安康博物馆“二十四节气”主题课走进高新区二小

  当百余只彩鸢载着青花汉江、航天清明的创意从校园腾空而起,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在春风中悄然完成。4月2日,安康博物馆将“清明”节气课堂搬进高新区第二小学,通过“数字解码+农耕体悟+创意转化”三维育人路径,让传统文化浸润当代课堂。

  在数字化教学空间,学生们透过AR技术让汉代鎏金铜蚕“游”入立体投影,指尖轻触便可拆解陕南皮影的榫卯结构。当《清明密码》微课以动画形式演绎寒食传说时,教育专员同步展开节气农具实物教学,使“气清景明”的古老智慧与“种瓜点豆”的农耕科学形成时空共振。

  实践环节的深耕更显匠心。农耕园里,孩子们手持传统量绳规划向日葵种植矩阵,在测算株距、覆土深度的过程中,领悟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的精妙;创意工坊内,空白风筝经稚手点染,既有水墨淡染呈现“清明戴柳”古俗,也有荧光颜料勾勒星际旅行幻境,非遗技艺与现代审美在帆布上碰撞出新的文化年轮。



  “这不是简单的活动叠加,而是一次完整的文化认知重构。”博物馆教育负责人指出,从数字技术唤醒文化记忆,到劳动实践验证古人智慧,再到艺术创作激活文化基因,构建了传统文化“感知-理解-创新”的教育闭环。当传统节气以青春姿态飞向云端,教育的深意恰如那根系着风筝的丝线,在传承与创新间找到完美的张力平衡。

  (李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