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县教育 > 正文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汉阴“441”模式

       近年来,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广泛挖掘地域资源,聚焦“固定、校园、家庭、田间”四个课堂,实施劳动教育与“学科作业、地方文化、农耕文化、科技创新”四个融合,设立一项基金,探索出符合汉阴实际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路径,形成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441”模式,典型做法在2021年全市立德树人、劳动和研学实践教育工作推进会上作为作经验交流。

       ——聚焦四大课堂,打造劳动教育组合拳。一是强化“固定课堂”。抓实课程设计,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分层分段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并将地方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开设劳动教育特色课,做到有教材、有课时、有评价,确保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目标要求。注重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二是拓展“校园课堂”。抓实校内日常劳动活动,充分利用校内活动场地、花坛、图书阅览室、卫生责任区、劳技科技室等校内资源,将劳动教育实践和常规活动有机整合,分年级分班级成立劳技兴趣小组和社团,因校制宜开展种植瓜果蔬菜、手工制作、创造发明、电器维修、花卉种植等实践活动,举办劳动教育主题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等,不断丰富拓展学生校内劳动教育途径。三是夯实“家庭课堂”。抓住学生离校回家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分层分学段安排鼓励学生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参与家庭劳动,掌握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整理家庭内物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并按照评价体系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通过家长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四是推广“田间课堂”。打造“农业+”“工业+”“科技+”“民俗+”“红色+”“旅游+”“文明实践+”等校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定期组织学生到农业生产基地、社区工厂、种养殖田间地块等参加基地劳动、助农劳动、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目前,全县有56所中小学校和26所幼儿园通过租赁、合作、托管校园周边资源方法,建设以种植、农耕、养殖为主题的劳动实践基地20个,汉阴中学等8所学校获评安康市中小学首批劳动教育示范学校,汉阴七叶莲农业基地和双河口古镇研学基地被命名为市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实施四个融合,夯实劳动教育基石。一是与“学科作业”融合,抓实以劳树德。在中小学思政课、语文、历史、艺术、体育与健康等全学科,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学生进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教育,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深入挖掘有关学科的劳动教育内涵元素,将校外劳动教育作业分解到教育实践中,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悟、在悟中创。三是与地方文化融合,落实以劳增智。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融合地方传统劳动文化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传承等,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如传承“皮影戏”演唱、蒲扇制作、拓印、陶艺品制作、雕塑、剪纸等地域文化,让学生参与了解并模仿制作。三是与农耕文化融合,夯实以劳强体。着眼于让学生“动起来”,走出校园种养殖基地、田间地头、大自然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完成相应的劳动任务,促进劳动和强体相得益彰。如平梁镇中心小学的“仓廪育人”空间,围绕“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文化核心,对农民耕作场景、农户生活环境缩影、二十四节气各类农耕工具、粮食加工用具、农户生活用具的认识和学习,引导学生得到教育和熏陶。四是与科技创新融合,强化以劳促新。注重强化创新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动脑动手,培养创新精神。如凤台小学开设 STEAM 课程,创设了“智造空间”“生命空间”“创新中心”三大主题空间,满足学生在 STEAM 学习中对各类探究活动的需求,开设了乐高积木搭建、手工DIY、电脑绘画、无人机、初高级机器人、3D打印等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设立一项基金,为劳动教育赋能添力。充分挖掘整合县内现有劳动研学教育资源,激励企业运营支持劳动教育,借助乡村振兴帮扶企业力量,研究制定了《汉阴县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项目建设策划书》和《“陕煤集团汉阴中小学研学实践劳动教育基金”奖励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争取陕煤集团扶持设立了“汉阴县劳动教育基金”,首批由陕煤集团扶持资金200万,县财政同比配套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内授课教室、校外劳动教育基地、教育器材、耗材添置、公共安全设施完善、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等,为全面扎实开展劳动教育夯实了基础保障,促使了劳动实践教育在全县中小学校落地见效。(通讯员  冯友松 沈建培 林爱铭)

       文章题材:典型案例

       作者简介

       冯友松,陕西安康汉阴县人,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热衷于新闻宣传工作,从2005年至今,先后在《中国教育报》《陕西日报》《安康日报》等各类报刊新媒体发稿2000余篇稿件,5次被陕西日报社评为优秀通讯,4次被《安康日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7次被县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和最佳通讯。

       林爱铭,最佳通讯员。

       沈建培,骨干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