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为习惯的角度探究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教育
紫阳县双桥镇九年制学校 阮英高
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教师把教育与教学相分离,认为教育是家长、班主任及思想品德老师的事,他们认为文化课就是一门心思的抓教研教改,把教学课堂精细化、复杂化,大面积的预设学生的认知盲区就是教学的创新,将教学课堂的边界无限延伸和标新立异的改进就是教师水平高低的评价体系,这样的教学情景在笔者的视野中可是屡见不鲜的!这样的的单边教育与教学的跟进只会造成教师累,学生也累。究其原因,还是没能从学生的行为习惯角度去探究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养成教育。
伟大导师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同样,没有组织纪律的班级,没有良好行为习惯的班级是不能养成良好的且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的。通过近几十年的观察、调研和总结:一所学校是否重视德育教育,是否重视班级管理,是否重视思想教育,是否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引领,是否把科学化、人性化的组织教学贯穿于每一节课堂的始终,将学生优良的家风、校风和班风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折射出真善美所映射出的标杆效应,使学生能在学校的文化引领中得到系统训练,并建立起自己比较完备的认知系统,加大自我情绪的管控,建立有效的社会交往和情感互动,从而形成欣赏与筛选,接纳与批判,践行与抛弃的认知行为和决策习惯,这是每位老师在组织教学中必须持续培养的奠基工程。
科学的人脑研究已经证明,学生行为养成的最佳时期是2到4周岁,其赤子之心真如一张白纸。好奇心和模仿能力是趋使个体求知欲的最佳动力。良好的家风和幼儿园的行为引领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是学会守时和合理使用时间,要学会和他人交往,学会尊重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和建议,有良好的情绪管控和礼仪学习与践行回报,通过学校的系统的、重复的教育和教学,引领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性等知识体系进行认知和实践,让学生在重复、强化的过程中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系统,并将有效的认知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然后通过监护人和老师的评价和提醒,让自己的思想逐渐向真善美的领域里进行有效的筛选和自我接纳,使自己的社会互动轨迹逐渐与纪律、规章、道德与法治相互衔接与正向渗透,形成自己正确的三观和认知判断为教育目标的有效生成。
尤其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更是行为习惯塑造的最佳时期,是读写算和口语表达与交际形成的起步阶段,它包括对纪律规章的接受,也包括对道德与法律的熟悉与默认,更有自我认知和反思总结的觉醒,是身体和心理承受挫折和耐受能力的意志力集成的关键时期,通过班级的文化浸润,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来引领利他思维的集成,让学生在家风延伸的基础上融入校风和班风的对接,让学生能和师生处理好人际与环境的关系,适应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并能按规则履行学生学习的职责,将不良习惯和行为逐渐递减,并通过他律逐渐向自我管束和自我控制过渡,形成良好的自我求知欲和不良行为习惯的情绪管控,实现自学与教学的双重结合,实现书面练习和实践探究的相互促进。
要正确处理行为习惯与学习能力培养的共生关系,良好行为习惯是知识迁移和智慧生成的有效载体。一个个体在面对诸多事物时,取决于个体态度和有效认知。它是动力生成和目标设定的进取动力来源。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虚心学习和借鉴他人之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是通过文化的无声浸润和引领,让学生产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的思想能按教师的导引意图去接纳教育教学目标的预设和规则要求,并通过自我管控形成符合教育教学特色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成科学适宜的良性互动,从而建构与时代相适应的高效课堂普及。要科学分析教育与教学的共生关系,有针对性的制定和引领文以化人的传道功能,真正践行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的科学育人观念,真正实现优良家风、校风、班风和学习风气、学习习惯的有效嫁接,实现学生从纪律、规章和自我管控的角度去对待和有效处理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则和要求并能全面胜任学习任务,这才是避免广大教师极力践行满堂灌和暴力式教学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因教育质量而形成职业倦怠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