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动态 > 正文

实验求真知 AI 赋能量

—— 科学小实验项目式学习研讨暨百花小学第二届教学节活动成功举办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部署,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2025年5月20日,由西安市教育学会主办,未央区教育局协办,未央区教师进修学校与百花小学承办的“科学小实验下的项目式学习研讨暨百花小学第二届教学节”在百花小学举行。本次活动以“实验求真知,AI 赋能量”为主题,通过多维度的展示与研讨,聚焦科学教育与 AI 技术融合,吸引了全市教育系统代表、专家学者及师生家长共赴这场教育创新盛宴。

  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田征、市教育学会副会长、陕西教育报刊社副总编吕志军、市教育学会人工智能专委会主任刘嘉怡、未央区教育局党委书记李建新、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名校+”共同体总校长罗坤、未央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宗世海、副校长王涛、未央区各校校长、教研员以及全市的中小学教师代表、媒体朋友、家长朋友共计300余人参会。

艺术与科技:迎宾盛典的交融之美

  清晨的校园,手风琴社团悠扬的迎宾曲与民乐社团激昂的《射雕英雄传》合奏交织,奏响活动序曲。嘉宾们手持 AI 智能邀请函,开启这场科技感与人文气息交融的校园之旅。

  走进校园,多学科项目化学习的丰硕成果令人眼前一亮。语文学科中,“一出好戏——两小儿辩日”通过情境演绎,让学生在古文中领悟思辨精神;“小小发明家——用创意点亮生活”鼓励学生以奇思妙想解决实际问题;“春芽成长记——AI赋能生命密码”则借助科技手段,带领学生在种植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数学学科的“桥梁设计与几何” 等项目,引导学生化身工程师,运用几何与测量知识完成模型制作与绘图实践,培养空间思维与应用能力。心理学科的“情绪魔法师——AI解码心灵晴雨表”,为学生提供情绪调节的数字化方案,守护心理健康;英语学科的 “大美中国・缤纷四季——旅游城市小小推荐官”项目,将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播结合,通过制作宣传册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此外,科学学科的生态瓶制作项目,围绕小鱼生存问题展开,引导学生探索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百花小学种植园依托校本课程,让学生深度参与种植全过程,并用日记、创意菜品、绘图等形式展示劳动成果,在实践中收获成长。这些精彩纷呈的项目打破学科壁垒,以创新实践为桨,载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破浪前行。


  学科融合的创新浪潮尚未褪去,校园内另一处实践阵地已悄然绽放光彩——惟德楼前的科学实验与科技作品展区,正以充满趣味与探索感的多元展示,延续着这场关于“实践与创新”的教育盛宴。

  42组涵盖多学科领域的实验装置前,小实验员们身着统一的白大褂,眼神专注而明亮。他们时而俯身调整实验器具,时而直起身子面向参观者,手中的玻璃棒、塑料瓶等工具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讲解时,孩子们语气从容自信,唇角扬起一抹自豪的笑意——有的轻轻转动牛顿摆的钢球,用指尖比划出能量传递的轨迹;有的手持皂液棒缓缓拉出晶莹的薄膜,腕间动作如舞蹈般轻盈;还有的蹲在“熔岩灯”旁,掌心贴着玻璃瓶感受温度变化,口中有条不紊地阐释着热对流原理。阳光洒在他们扬起的睫毛上,将“瓶子吹气球”时碳酸氢钠与白醋相遇的嘶鸣声、“静电小章鱼” 舒展铝箔触手的窸窣声,都浸润成了求知路上最生动的注脚。


  移步一楼大厅的艺术科技展区,以“为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为主题的三大板块令人眼前一亮。未来城市区的环保建筑模型与 3D 打印作品,展现可持续发展创想;自然与科技区的水循环模型和光影装置,带来互动体验;航天探秘区的科幻画与机械火箭模型,点燃宇宙探索热情。特设的 “创意工坊” 互动区,由学生讲解员引导参观者进行即兴创作,成为最具人气的亮点。



  操场上,学科融合项目式体育特色大课间活力上演,一年级森林舞会韵律操展现童真朝气,三年级传统舞龙彰显文化传承,四年级敏捷圈训练体现体能发展,这些项目生动诠释了百花小学体育“3+4”工作样态,既展现了“以体育人”的教育理念,又实现了传统文化与体育教育的创新融合。



 

  晨光中的校园,没有生硬的时间刻度,只有科学探索的热忱与成长的韵律在流动。

开幕式与舞台剧:理念引领下的创新表达

  随着日影渐渐攀升,活动的热度也持续升温。当阳光铺满整个校园,五楼多功能厅内早已嘉宾云集,开幕式与项目式学习成果展示在光影交织中拉开帷幕。未央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王涛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未央区教育局党委书记李建新为此次开幕式致辞,李书记着重强调,人工智能作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劲助推器,为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他号召全体教师每日投入一小时自学人工智能知识,将其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工作,运用人工智能科学规划教学方案、精细梳理教案,切实肩负起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责任。

  西安市教育学会田征会长对百花小学教学节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真实教育的生动实践。他欣喜于百花师生以问题为导向,共同设计开展的项目式学习模式,更对全员深度参与的教育生态表示赞赏,倡导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践行 “真做教育,做真教育” 的理念。田会长指出,百花小学的项目式学习,将活动课程化、课程兴趣化、兴趣操作化、操作实验化、实验自主化、自主探究化、探究智能化、智能心智化、心智能力化的理念贯穿始终,堪称教育创新典范。他寄语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创新驱动为引擎,推动人工智能与项目式学习深度融合;同时以合作为桥梁,加强区域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共同谱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百花小学校长王均刚进行了题为《项目让学习真实发生》的主旨分享。王校长指出,作为西安市首批项目式学习试点校,百花小学以 “问题驱动、任务导向、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为核心理念,通过专家培训、案例观摩、学科组模拟设计等方式,帮助教师树立项目思维。

  王校长强调,项目设计需从真实问题出发,我校的 “校园平面绘卷 AI 鉴析领航”“情绪魔法师” 等项目,既立足学生生活,又融合多学科知识。“设计生态瓶” 项目中,学生通过跨学科协作、自主探究完成实践,最终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王校长介绍道,两年实践中,32 个项目产生较大影响,师生角色与评价方式显著转变。他提出,未来将聚焦低年级项目趣味性与家校合作,让学习与生活、责任、创造深度融合,助力学生成长。

  随着领导们高屋建瓴的指引落地,会场氛围渐次从思想的云端迈向实践的沃土。紧接着,一场由师生共同演绎的项目式学习舞台剧《魔法世界的科技探险》璀璨登场。舞台剧以“五位学生在魔法世界的奇幻旅程”为剧情,通过“花之秘境、海底世界、黑暗迷宫、神奇墓碑”四个场景的切换演绎,将科学实验与戏剧表演完美融合,生动诠释“实验求真知”的主题,将抽象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创新表达。





  当舞台上的“科学探险家”们向观众鞠躬谢幕,剧场的灯光渐次亮起,科学思维的齿轮在奇幻与现实的交叠中继续转动 ——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名校+”教育集团总校长罗坤先生随即走上讲台,以微报告《看见成长 育见未来》为笔,在刚刚落幕的舞台剧余韵中,继续勾勒科学教育与 AI 赋能的成长图谱。

  罗校长讲述了“AI 教研员”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智能学情分析、精准教学建议、个性化作业设计、课堂行为监测、跨校区教研协同、教学质量动态评估等场景化应用,深度解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教师精准把握学生学习状态、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效率,并分享了 AI 驱动下 “数据支撑决策、技术重构流程” 的新型教研模式,为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践路径与创新思路。

课例展示与研讨:聚焦课堂的AI 赋能探寻

  微报告后,三个分会场同步开启项目式学习课例展示,让理论的星光落入真实的教学场景,在师生互动的细节中探寻 AI 赋能的密码。

  第一会场(语文):赵青老师执教二年级《春芽成长记 ——AI 赋能生命密码》,利用 AI 图像识别技术观察植物生长,引导学生通过跨学科项目记录 “春芽成长档案”,培养观察能力与生命科学意识。

  未央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程创立老师点评时指出,赵青老师的课堂巧妙打破学科壁垒,将AI技术深度融入语文教学,以“春芽成长”为纽带,既培养了学生的文字记录与表达能力,又通过跨学科实践激活了生命科学意识,真正实现了“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第二会场(数学):常萌老师带领六年级学生开展《校园平面绘卷,AI鉴析领航》项目,运用AI测绘工具绘制校园平面图,结合数学比例尺与数据分析,解决“校园设施优化”真实问题。

  未央区教师进修学校数学教研员王欣老师称赞,这节课将AI与数学知识深度融合,以“校园设施优化”为真实情境驱动学习,让学生在绘制平面图的过程中,切实掌握比例尺应用与数据分析方法,既培养了空间观念与问题解决能力,又展现了数学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强大生命力,为项目式学习与学科教学的结合提供了优质范例。

  第三会场(心理):李乃茜老师的五年级心理课《情绪魔法师 ——AI解码心灵晴雨表》,借助AI情绪分析小程序,引导学生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调节情绪。通过编程设计 “情绪调节机器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科技素养的双向提升。

  未央区教师进修学校心理教研员师雯老师点评称,这节课巧妙借助 AI 技术构建沉浸式心理课堂,通过情绪分析与编程实践,将抽象的情绪管理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学习体验,既帮助学生认知了内在的情绪,又引导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情绪调节方法,更让学生在觉察情绪、管理情绪的实践中提升心理韧性,以阳光平和的状态拥抱成长路上的每一份机遇与挑战。

  当科学实验遇见AI,教育便有了撬动未来的支点。随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百花小学将继续以项目式学习为抓手,推动“科技赋能教育”的创新实践,让每个孩子在“实验求真”中绽放科学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