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传经验 “送培”赋新能
——眉县实验小学受邀赴金渠中心小学开展教育共同体活动
为进一步加强校际沟通,共享优质教研资源,提升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水准,10月21日上午,眉县实验小学副校长高海燕和宋养娥老师受邀赴金渠中心小学,开展校际大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围绕一堂有趣的科学课和两场微报告,共同探索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实践路径。这场活动不仅是教育理念的碰撞,更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生动实践。
本真回归——《吹气球》中的科学思维
首先,宋老师带领金渠中心小学三年级(1)班的孩子们通过《吹气球》共同探究了空气的相关性质。课堂活动设计的递进逻辑从 “自由吹气球” 到 “水中吹不大”(水占空间),再到 “空瓶吹不大”(空气占空间),最后 “戳洞能吹大”(释放空气空间),形成 “冲突 - 解惑 - 验证” 的闭环,让学生在 “试错 - 思考 - 结论” 中主动建构知识,具象化感知 “空气的存在”,针对低年级学生 “对无形空气难理解” 的特点,通过 “气球膨胀与否”“袋子鼓起来” 等可见现象,将 “空气占据空间” 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 “能看、能摸、能操作” 的具象体验,符合 “从具体到抽象” 的认知规律。“乒乓球升降器” 将课堂知识延伸到动手实践,鼓励学生用 “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解释升降原理,既巩固核心概念,又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念引领——新课标下的教学变革
活动的第二环节,眉县实验小学宋老师进行了《学好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上好科学课》的微报告,宋老师结合《吹气球》课例,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及如何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设计探究活动,突出学生对思维活动的“亲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技术赋能——AI绘就教学创新图景
活动的第三环节,实小高校长的微报告《以AI之笔,绘就教学创新新图景》为教师们打开了一扇面向未来教育的窗口。高校长通过多个实例展示了AI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她强调:“AI不是要取代教师,而是让我们从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思考与展望——教育创新的多维路径
从《吹气球》的探究课堂,到新课标的深度解读,再到AI技术的教育应用,本次活动勾勒出教育创新的多维路径。教育改革需要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多方面的系统变革,也需要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通过城乡学校的深度交流,我们看到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可能,它不是简单的“帮扶”,而是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共同成长。 (撰稿:宋养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