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名师校园 > 正文

扎根乡村,守望禾苗

——践行二十大精神,做“四有”好老师

  2022年党的二十大在北京胜利举行,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等涉及教育的关键词。在阜阳颍上,有这么一位偏远乡村党员教师,他立志做一名“四有”好老师,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

何群老师与孩子们在一起

平凡亦是不平凡

  何群生在颍上县鲁口镇一个普通的小乡村,年少时,他立志要做一名人民教师,用浪漫的情怀去书写美好的未来……扎根偏远乡村教育二十二年,用讲台丈量青春,用粉笔书写华章,何老师立志继承并发扬教育前辈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教书工匠精神,立德树人传播正能量的育人模范精神。用无私的爱心,描绘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用坚定的信念,证实了一个教育的真谛:心中有爱,脚下有路。

  二十二年从教路,二十二年乡村情,何老师凭着对乡村教育的情怀,凭着对乡村孩子的热爱,凭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坚守乡村,守望星空,倾注一腔热血,哺育乡村禾苗,用爱守护每个孩子的心灵,用心滋润着每棵幼苗的茁壮成长,用情感染每位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受到了学生爱戴、家长点赞、同行尊敬、领导褒奖和社会好评。

有理想信念

——放飞梦想,不负青春守望乡村教育

  2001年于颍上师范学校毕业后,何群一直扎根于阜阳市颍上县最偏远的鲁口镇。“乡村的孩子需要我,家乡的教育也需要我。我要将根扎深扎牢,这样我才会枝繁叶茂,给乡亲父老送去一片清凉,为乡村儿童遮风挡雨,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何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有了梦想,便有了方向。为了这个梦想,何群时刻努力着。从小学到初中,再到师范,十年寒窗,师范毕业后却赶上不分配工作,当时也没有招聘考试,何老师也迷惘过,也徬徨过。亲朋好友劝他等等看,谁料这一等就是整整四年,人生又有多少个四年呢?这四年中何老师也想过随亲戚朋友一起去大城市闯荡,哪怕是撞个头破血流也好,因为还年轻,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可是为了他的人民教师梦,何老师毅然选择了坚守在本村的村小,以一名代课师的身份,每月拿着200元微薄的代课补助坚守了四年。因为心中有梦,这个梦想一直引领着他前行,十年寒窗苦读,必须把自己的青春献给教育,献给这一群群可爱的乡村少年!每每想到这里,他便又有了前行的勇气。

  直到2005年,才迎来颍上县第一批教师招聘考试。考前的那段时间,何老师除了上课,都在努力备考,因为他知道作为一名乡村学子,拼不了爹妈,只能靠自己努力,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次参加竞聘的考生有好几百人,结果何老师依然幸运成为成功登岸的50人之一。何群又回到了之前工作的那个离县城80里路的母校村小——颍上县鲁口镇何台小学,只是换了一种身份,他终于成为了一名有编制的人民教师,终于圆了自己的人民教师梦,虽然这一天来得比他期望地晚了点。但他始终坚信,心若在,梦就在,只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就能实现梦想,就能在乡村开创出一番教育事业。

有道德情操

——立德树人,孜孜以求为人师表

  作为一名有追求的乡村党员教师,何老师时时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由于他言传身教、爱生如子,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送到何老师的班级就学;何群多次参加师德师风建设实践活动并取得优秀成绩,发表多篇师德论文,2019年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为芜湖四区三县的教师做师德专题报告。2017年颍上教育面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国检艰巨任务,2018年面临颍上县脱贫攻坚摘帽的神圣使命,作为学校中流砥柱的何群,舍小家为大家,起早摸黑在学校加班,半夜回家已成家常……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他又放下家里的一切,不但肩负着全班60名学生的网课辅导,而且主动请缨参加防疫志愿者,每天冒着被病毒感染的危险,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到社区街道抗击疫情。

2020年参加疫情防控志愿者在行动

  近年来,何老师先后荣获县优秀教师、县师德先进工作者、县敬业好人、县最美少先队辅导员,市优秀乡村教师、市师德先进个人,市颍淮乡村好老师、市师德标兵、市百姓学习之星、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2020年安徽新闻网、中国教育在线先后报道了何群抗击疫情,守护禾苗的先进事迹;2020年8月《阜阳日报》报道了何群扎根乡村育禾苗的先进事迹;2020年教师节,何群作为阜阳市22名优秀教师代表受到了阜阳市政府副市长黄珍的接见与问候;2021至2023年先后受到安徽省教育厅新闻中心、中安在线新闻网、学习强国、《安徽青年报》和《安徽教育科研》的宣传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高度颂扬。

2020年教师节何群老师受到黄珍市长接见

有扎实学识

——不断进步,引领青年教师共成长

  何群2016年通过中小学高级教师评审,在优质课、微课、多媒体大赛、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论文、征文、案例等比赛中多次荣获省市县一等奖,在《教育文汇》等教育杂志上发表文章70余篇,各种获奖证书三百多张。先后荣获省乡村首席教师、省“国培计划”指导专家、市县骨干教师、县教坛新星、市县“国培计划”送教专家、县先进教研个人、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2019年成立阜阳市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成员由当初的几人,发展到现在的13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网络研修,课题引领,促进了一大批教师的专业成长,2022年其主持的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获评阜阳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何群不断学习与追求,时常开讲校际公开课、观摩课,参与县镇送培送教,组织并主持本镇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截止目前主持并完成省级信息技术课题两项,主持并结题市级课题两项,主持县级课题一项,尝试“引导自学”课程改革,多次到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宿州、芜湖、宿州、蚌埠、合肥等省内县市区开展教师培训与交流专题汇报20余场,引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发表的论文

主持完成的省级课题

应邀外出做教师专业引领

有仁爱之心

——不忘初心,守望星空

  为了摸清楚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何老师一直坚持家访。22年来,他走访了百家千户,累计行程上千里。有时是重点家访,有时是顺路随访,有时是全员走访。如2021年何老师接了一个新班级,他用两周时间,对全班39名学生逐一进行了家访,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扬。学期末何老师又对班级学生进行家访,指导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并通过信息平台,和学生及家长进行互动交流。

  2016年,他接手的班里有个叫鲁某某的留守儿童,令所有教师都头疼。他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第一节课总迟到,上课总发呆。何群觉得绝对不能放弃这个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后他得知,原来这个学生父亲早逝,母亲离家,爷爷过世,自己和幼小的弟弟与年迈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因为没人管教,缺乏关爱,所以总完不成学习任务,不合群;因为内心悲痛,所以上课总发呆;因为每天在家要干家务,所以第一节课总迟到……但这个学生本质憨厚可爱,勤劳朴实。在掌握基本情况后,何老师带着两个学生主动家访,向他奶奶汇报了他在校的表现,希望奶奶早点做饭,督促他早点上学,多关心他。在校与其他任课教师及班干部商议,并发动同学们多帮助他,力求在尊重人格的前提下,在心理上给予他更多的关爱,生活上给予更细的照料,学习上给予更好的指导。渐渐地,鲁同学感受到师爱、友爱和亲情,渐渐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了,第一节课不再迟到了,两眼也放光了。赶上国家的扶贫好政策,他的家境也有所改善,他开始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茁壮成长起来……像这样的案例,在何老师的教育生涯中还有许多……何老师每学期不但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而且利用假期时间带孩子们去体验生活,尤其是一些有特殊经历的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圆梦。

假期带留守儿童进城研学

  何群总是把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何老师时常对自己说:在学校里我就是学生的“妈妈”,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想让自己的孩子遇到怎样的老师,就努力做这样的老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就应该怎样教育我的学生;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学生时就应该朝这个目标不断地努力……

何群老师爱心家访中

       何老师总说:“自己很享受帮助家长和孩子们的过程,也庆幸自己能有这样的机会,收获纯真与幸福,创造机会与精彩。”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塑造灵魂这一神圣使命是无法用物质衡量的,何老师庆幸自己守住了这份清贫。作为一名乡村教育人,何老师始终选择了在乡村坚守,因为他舍不得这里的学生,舍不得家乡父老,舍不得乡村教育这片热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风风雨雨二十二载,一路走来,何群全心全力做着他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爱着他的学生。当班里有孩子生病了,何老师总是像母亲一样嘘寒问暖;当孩子思想出了问题,何老师会抽空和孩子促膝长谈,私下里和家长探讨解决孩子问题的方法;课余时间,何老师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做游戏……

何群老师和孩子在一起游戏

  二十二年前在母校村小,二十二年后依然在,二十二年如一日,何老师在偏远乡村一干就是二十二年,变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变的是学生和同事,不变的是何老师的乡村教育情,不变的是何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践行一名乡村好老师的诺言——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何老师的专业成绩在乡村教师队伍中是优秀的,好的成绩让他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些年,何老师曾经有多次机会选调入城工作,争取更好的工作生活和孩子就学环境,但他都舍弃了。因为何老师认为:相比较县城里的孩子,偏远乡村的孩子更需要他。乡村要振兴,教育必先行。何老师表示他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扎根乡村,继续播种春天,播种希望,播种理想,仰望星空,哺育禾苗,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乡村教育添彩,为乡村振兴助力……

(特约通讯员:蒲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