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动态 > 正文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教学策略探析

汉阴县平梁初级中学  王俊林

  摘要:名著阅读是学生汲取知识、发展思维、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初中阶段是学生名著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从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拓展延伸三个维度,探讨提升初中生语文名著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以期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现状审视:初中语文名著阅读面临的困境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虽不断改革,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功利化倾向明显。名著阅读教学常常服务于考试,陷入“讲题目-对答案”的机械模式,忽视了文本本身的美感与内涵,导致学生兴趣缺失,再加之近几年中考试题名著阅读题型丰富的情境式,给初中生名著阅读理解极大冲击力,同时也给初中语文教师名著阅读教学带来不小压力。其次,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一言堂”现象仍存,学生被动接受标准答案,缺乏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深度思考的空间。再次,学生阅读习惯不佳。在当今科技飞跃,网络发达的新时代,正处于数字化时代冲击(刷短视频、社交媒体等碎片化信息)的初中生的深度阅读习惯已逐渐弱化,存在“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等问题;经典文学名著被边缘化;对于教材中名著导读篇目和自主阅读推荐篇目学生阅读缺乏自主性和兴趣驱动性;对名著“囫囵吞枣”式阅读;更有甚者只是对课标要求阅读名著“走马观花”式阅读一下名著简介;导致名著人物张冠李戴,故事情节混淆不清,人物形象特征分析不准确。这些困境共同制约了学生名著阅读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核心策略: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 兴趣为先:点燃内在名著阅读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内在驱动,任何方法都将事倍功半。

  1. 创设情境,引发共鸣。在讲授课文前,利用多媒体、故事导入、角色扮演等方式,将学生带入文本情境。例如,学习《智取生辰纲》时,可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剧《水浒传》第十一集,建立起名著兴趣连接,再深入品读名著人物的描写和小说故事情节的精彩。

  2. 活动激趣,体验成功。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名著读书手抄报、名著人物角色表演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检验名著阅读成果,更能让学生在其中获得成就感和表现欲,从而提升名著阅读热情。

  (二) 方法为钥:传授高效名著阅读技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的方法是提升阅读能力的关键。

  1. 系统化阅读流程。引导学生建立“预读—精读—研读—复盘”的阅读习惯。

  预读:快速浏览标题、目录、引言、结论,把握文章大意和结构。精读:逐字逐句细读,圈点批注,理解关键词句和段落内涵。研读:深入探究文章的写作手法、结构特色、思想情感,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复盘:读后总结、梳理,与作者对话,形成自己的阅读笔记。

  2. 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教会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表格、流程图等工具来梳理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形象化,助力逻辑思维的培养。

  3. 强化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不盲从权威和教参。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如“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如果让你来写结尾,你会如何设计?”,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三) 拓展为翼:开阔阅读视野格局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能力的最终形成依赖于广泛的阅读实践。

  1. 推行“课内带课外”模式。以教材课文为基点,进行辐射式拓展。学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推荐阅读《朝花夕拾》;学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可以引导阅读《艾青诗选》。由此,由点及面,构建知识网络。

  2. 制定阶梯式阅读计划。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推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书单。七年级可以侧重情节生动的故事、童话,八年级引入文笔优美的散文。,九年级可适当接触刻画人物的长篇小说。

  3. 营造书香氛围。班级设立图书角,学校优化图书馆资源,开展名著阅读分享活动,家庭打造“亲子阅读”时光,形成“学校-班级-家庭”三位一体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成长。

       总结与展望

  提升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它要求教育者转变观念,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阅读的引导者和点燃者。通过以兴趣为引擎,方法为导航,拓展为翼;三位一体,协同发力,方能真正引导学生驶向阅读的广阔海洋。当学生不再视阅读为负担,而是作为一种内在需求和生活乐趣时,他们收获的将不仅是优异的语文成绩,更是丰盈的精神世界、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这,正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