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执行力在小学课堂组织教学中的激发与培养
紫阳县双桥镇九年制学校 阮英高
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养成和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其组织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执行力是指个体或组织将计划、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并有效达成目标的能力。在小学课堂组织教学中,学生的执行力体现在能否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等方面。良好的课堂执行力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课堂执行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教师教学层面入手,精准的备课和教学目标的设定将成为学生学习执行力的课堂定位系统。在沟通和交流上,艺术性的语言和沟通方式的多渠道集成,将成为知识技能学习的高效方式,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最好的激励方式。那些重复机械的灌输以及暴力式的惩戒教学都会使教学方法枯燥而单一,使教学活动缺少趣味和吸引力,因此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在组织教学中将不同学习能力分解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去,通过活动串联学生在不同学习环境中的执行力,这是教师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凸显教育机智的最重要展现方式,也是实现教学双边活动最好的探究形式,通过讲练、动静的互动方式重组,使教学节奏关联,将知识技能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营造出学有所用,学有所成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为人师表的展演及督导严肃的提醒和警示,都是促成学生执行力激发的有效形成。
其次是从学生层面入手。小学生年级尚幼,自我情绪管控能力弱,对表象思维非常敏感,很容易一叶障目,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做到表象和本质相结合的维度,通过活动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精准的语言和简洁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质疑和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形成职责分明的执行要求和任务驱使,通过合作和讨论扩大认知及判断视野,让学生在课堂组织教学中形成职责分明,任务适度,各有所获的执行需求。并通过讲练,让学生明确每个活动环节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规则;通过动静交替的时间把握来稳定教学秩序,让比学赶帮的学习方式来全面引领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站在学生的维度上设计合理的问题和思考方式,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都能因问题而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兴趣,使个体能在全班的执行效度中得到持续的激发与释放。久而久之,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和老师的上课方式和路径形成科学高效的默契度,这种默契度是全面在老师的导引过程中形成高效度的执行力。
最后我们从家庭因素入手来激发学生的执行力。小学生的人生第一课是来自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的文化积淀以及家人的思想素质都可能构成学生个体不同的生活模式以及不一样的教育方式。家庭的爱与安全呵护,是人生积淀自信心和自律性的最好平台;反之则形成性格孤僻,行为散漫的行为习惯,这种教养与督导方式就会促使学生形成拖拉和逃避任务完成的有效度,从而产生厌学和极力抵触的抗拒行为。当下,留守儿童成为农村中小学的普遍现象,父母高维度的离婚率及隔代教育的家庭氛围是导致学生执行力形成的重要障碍,再加之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陪伴教育的缺位,促使农村中小教师要站在师爱润物的角度上从事着教育与教学的双重担当,也只有把教育与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文化反复的去浸润学生的人生成长,用合乎天地人的规律去指导留守儿童的行为和规则意识,然后用优异的行为习惯促成学生高效度的执行力,这不但是家校合作的典范,更是形成执行能力的培养与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