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课间 15 分,让 “学生体质强健计划” 落地生根
紫阳县幼儿园 金顶慧
当 “学生体质强健计划” 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力点,课间 15 分钟的延长与优化,便不再只是校园生活的 “小调整”,而是推动计划落地、守护学生健康的 “关键一步”。此前,部分学校因安全顾虑压缩课间活动空间,或因缺乏规划让课间流于松散,既辜负了学生对自由活动的期待,也与提升学生体质的目标相悖。如今,将课间活动明确延长至 15 分钟,既是对学生成长需求的回应,更是为 “学生体质强健计划” 搭建了常态化的实践平台 —— 如何让这 15 分钟既安全有序,又能真正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增强体质,成为亟待探索的新方向。
延长后的课间 15 分钟,是 “学生体质强健计划” 在校园场景中的 “微型运动课堂”。当下不少学生存在久坐不动、视力下降、体能偏弱等问题,而课间正是打破久坐模式、补充运动时间的重要契机。相较于此前短暂的课间,15 分钟的时长足以让学生开展一套完整的轻度运动:低年级学生可以跟着老师做趣味体操、玩 “老鹰捉小鸡” 等集体游戏,在奔跑跳跃中锻炼协调性;高年级学生能进行短距离跳绳、折返跑,或组队开展简易的篮球传球、羽毛球颠球练习,在竞技互动中提升心肺功能。这种 “碎片化运动积累”,看似微小,却能有效弥补日常体育课程之外的运动缺口,让 “每天体育活动2小时” 的目标通过课间时光逐步落地,为学生体质强健打下基础。
要让延长后的课间 15 分钟真正服务于 “学生体质强健计划”,需在 “安全兜底” 与 “趣味驱动” 上双向发力。一方面,学校需针对延长后的活动需求升级安全保障:在运动区域划分上,可将操场、体育馆等空间按活动类型分区,避免不同运动项目的学生交叉碰撞;在人员安排上,除了固定的值班教师,还可培训高年级学生担任 “课间安全员”,协助维护活动秩序;在器材保障上,提供充足的跳绳、毽子、软式沙包等安全系数高、易操作的运动器材,降低因器材不当引发的安全风险。另一方面,要通过 “趣味化设计” 让运动成为学生的自觉选择 —— 结合季节变化推出 “春季跳绳挑战赛”“冬季踢毽子大赛”,或引入传统体育项目如跳房子、滚铁环,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运动的快乐,而非被动完成 “体质任务”。
教师与家长的协同参与,是让延长课间与 “学生体质强健计划” 同频共振的关键。对教师而言,需从 “课间管理者” 转变为 “运动引导者”:课前可简单讲解课间运动的小技巧,如正确的跳绳姿势、安全的游戏规则;课间主动参与学生活动,既能及时纠正不规范的运动行为,也能以自身热情带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对家长而言,要走出 “课间运动影响学习” 的误区,多关注孩子课间的运动体验 —— 回家后询问孩子 “今天课间玩了什么游戏”,鼓励孩子分享运动中的趣事,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家复刻课间的小游戏,让 “运动习惯” 从校园延伸到家庭,形成家校共育的体质提升合力。
“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落地,从来不是靠单一的体育课程就能实现,而是需要融入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延长后的课间 15 分钟,看似只是一段短暂的时光,却承载着提升学生体质、塑造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使命。当学校为课间活动搭建起安全、有趣的平台,教师为学生运动提供科学引导,家长为孩子体质提升给予全力支持,这 15 分钟必将成为 “学生体质强健计划” 的生动实践场,让每一位学生在奔跑、欢笑中收获健康体魄,成长为更有活力的新时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