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东城第一中学 饮水思源话担当:南水北调科普走进东城一中,点燃学子强国梦!

2025年10月27日下午,南水北调(陕西)新能源有限公司宣讲人王欣阳走进西安市东城第一中学初三H4班教室,为学子们带来一场主题为“饮水思源话担当——从南水北调看中国力量”的科普讲座。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示、数据解读和感人故事,让学生们深刻感悟中国力量。南水北调(陕西)新能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同志、西安市东城一中德育处主任参与了本次活动。


工程全貌:水从哪里来,流到哪里去?
王欣阳借助地图课件,直观呈现南水北调工程的宏伟蓝图。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从扬州到天津,跨越5省,利用原有运河;中线起点丹江口水库,终点北京、天津,总干渠全长1432公里,年均输水超95亿立方米——“相当于每年为北方输送500多个昆明湖的水量”;西线工程尚在论证阶段,陕西作为重要受水区,将来会受益于引汉济渭工程等补充项目。

这些内容不仅解答了“工程是什么”,更激发了同学们对地理、物理的好奇心:水如何克服南北高度差?历史爱好者追溯至1952年毛主席的浪漫构想,历经40年论证才开工,2013年东线通水,2014年中线通水,工程至今仍在续写传奇。


为什么建:破解北方缺水困境
座深入剖析工程必要性。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南方占全国80%以上,北方不足20%,但北方人口、耕地和工业用水需求巨大。王欣阳用数据说话:“北京人均水资源曾不足100立方米,比沙漠地区的以色列还少!”缺水威胁着生活和发展。学生们理解了南水北调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调水,更是保障生态、缓解地下水超采、协调区域发展的生命线。这一章节培养同学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思考:如何用科学解决资源矛盾?现场反响热烈,许多学生表示要钻研水利知识。

中国力量:制度优势与科技突破
南水北调作为“超级工程”,彰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王欣阳对比国外案例:我国高效协调10余省份,完成丹江口水库130多万移民安置,仅用几年就解决就业、教育等问题,“这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科技支撑更是硬核:中线工程采用“四防”技术(防渗漏、防冰冻、防沉降、防污染),每公里渠道防渗膜面积相当于14个足球场;穿黄工程用盾构技术攻克黄河泥沙难题。这些创新让学生们惊叹中国智慧,激发爱国热情——他们意识到,国家重大成就是亿万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人民奉献:众志成城的担当精神
讲座致敬普通民众的牺牲。王欣阳动情讲述:“许多移民世代生活在丹江口水库边,为工程主动离开家乡,放弃土地和产业,毫无怨言——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为了国家大发展和更多人幸福。”这一故事深深触动学子,让他们感悟奉献与担当。结合工程成效,如北京已实现南水全覆盖,改善水质、促进工业发展,王欣阳呼吁:“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他分享节水心得:“我小时候节水广告多,现在少了,但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浪费。”这直接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习惯,鼓励他们从日常做起。


少年行动:节约用水与未来担当
在寄语环节,王欣阳号召学生做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节约用水是基本责任,努力学习则是参与国家建设的基石。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学好知识,未来投身水利事业。讲座后,公司通过班主任收集反馈,学生们普遍反映内容有趣、收获满满,希望增加互动实验;公司承诺及时回复咨询,持续传递正能量。活动为集团校园科普积累经验,彰显国资央企社会责任。


结语
这场科普宣讲不仅是一堂课,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东城一中学子在“饮水思源”中感悟担当,在“中国力量”中坚定理想——节约每一滴水,求知每一天,他们正成长为强国路上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