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留守儿童温馨的家
——汉阴县双乳镇中心小学关爱寄宿生工作纪实
七十个8岁至13岁的留守儿童组成一个班级,校长担任班主任,这样参差不齐的小学生班集体,你见过吗?
在安康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外出务工依然是农民发家致富的便捷途径,留守儿童群体在短时间内自然不会消失。双乳镇是汉阴县最东边的一个小镇,总人口14000多人中,近九成的青壮年在外地务工。
双乳镇中心小学今春开学已增加至780人,但有652个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其中有70名留守儿童是寄宿生。这些寄宿生是离学校比较远的留守儿童,星期天下午就赶到学校住校,直到星期五放学才回家,学校成了这70名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场所。
该怎样让这群住校的孩子们在生活上得到照顾,更重要的是呵护他们的心灵无忧无虑健康地成长呢?该校校委会努力将学校建成留守儿童温馨的家,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建立领导负责,建全服务机能。学校成立了以校长杨继梓为组长的关爱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将70名寄宿生编为该校的第十七个班,杨校长担任班主任,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关注他们的内心需求,日常工作由专职副班主任老师负责,还安排专职生活老师分别管理男、女生宿舍,培养他们的基本生活技能。
改善公寓条件,提高膳食营养。学生公寓内配有洗手间、空调,并统一购买生活必需品,学生只需要带学习用具就可入住,不给他们的家庭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学校新建了男、女生浴室,各公寓每天轮流洗澡。
落实营养改善计划,合理搭配膳食,让留守儿童吃饱吃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017年3月30日上午,46位双乳镇人大代表们走进该校参观了餐厅厨房、各功能部室和学生公寓,“学生不仅吃的营养美味,还有这么多的书报,这么好的精神食粮”,代表况小向和夏丕峰情不自禁地说 ,“没想到现在学生的学习条件这么好,和我们那时候比,简直是天堂啊!太幸福了!”
党员结对帮扶,学生成长无忧。每位党员教师与五名寄宿生结对,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把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家住在南窑村五组的徐慧莲是党员教师陈昌林的帮扶对象之一,她对记者说,她的进步就得益于陈老师的经常关心和指导,现在她是副班长,也是校播音室的主播,去年徐慧莲作为全校“乐于助人”的代表,参加汉阴县100名“文明小公民”的表彰奖励,远在天津务工的家长很放心,还把淘宝上给女儿买的衣服、鞋,直接快递给陈老师。
建立“爱心家园”,创设“亲情网络”。主管后勤服务工作的黄兴社,觉得学校不仅要照管好留守儿童,还应让孩子的爱心“发芽”,就给每间公寓买来小盆栽或小金鱼,让小伙伴们合力培育这些幼小的生命,各公寓的“小主人们”还悄悄进行比赛,看谁养得好,照管得精细。
学校布设了覆盖整个校园的大功率wifi,建立了家长微信群、“亲情网聊室”等,定期让留守儿童与远在他乡的亲人视频通话,感受到浓浓亲情。
成立特色社团,开展文体活动。为了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得到发展,除开每周星期四全校性的社团活动外,学校还为这些住校的留守儿童量身打造他们喜欢的活动。星期天下午,生活老师组织他们整理内务、打扫卫生,然后在阅览室读书看杂志;星期一放学后,余孜孜老师和他们一起剪纸、画画、做手工;星期二下午,王蕾带他们弹琴、唱歌、跳舞;星期三,黄志华陪着踢足球、打篮球;星期四,岳盼把他们带入学校电脑室,和远方的家长视频聊天、语音通话。每天下午六点半到七点半,有轮班辅导老师对他们进行单独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消除自卑心理。
积极凝聚家校合力,创造良好育人环境。每年春季刚开学,乘着有些家长还未出门打工,学校及时组织召开家校研讨会、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给学生布置的德育作业中包含,给在外打工的家长写信,汇报学习情况等等。玉河村七组的舒雅兰和黄章军同在六一班,因离家远都住校(也包含舒雅兰的妹妹舒雅琪),尽管共产党员唐小明老师的儿子在上高中、家中父母多病,他却倾心帮扶留守儿童,顾不上家里的诸多困难,去年被评为优秀乡村教师,舒雅兰对记者说,唐老师像父亲一样关心爱护我们,能遇上他这样的老师,是我们留守儿童的幸运。
其实,在双乳镇中心小学又何止一位这样的老师?经过近年来全体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该校的寄宿生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变得自信阳光,待人接物礼貌周到,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具备了一定的生活能力。但“路漫漫其修远兮”,留守儿童还需要更多的社会爱心关注,也需要老师们长期的坚守,毕竟这群“孤独的幼苗”,是明天的栋梁,是我们的未来。
真希望有一天不再有留守儿童。(陈昌林 陈春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