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校长论坛 > 正文

正气同心凝聚共识 事精于细强基固本

汉滨小学校长  肖静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有效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汉滨小学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之路,在教学常规管理探索中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形成了思想上统一、制度上共识、行动上高效的教师团队,正以奋进的姿态阔步前行,谱写教育教学质量攀升新篇章。

汉滨小学教研活动.jpg

汉滨小学教研活动

       一、科学规划教学组织管理

       (一)构建校长到教师上下联动的组织架构。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全校教师的大家长,是把握发展方向的掌舵人,是教学改革的指挥官。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一线参与者,是实现教育目标的直接践行者。汉滨小学通过七年的发展,形成了“学校把握方向、教务处制定方案、教研组跟进措施、备课组指导落实、教师具体实施”的五级联动机制。学校每学年制定校级领导包级联组任务清单,针对年级组学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倒排时间表逐一解决。教导处及时收集包抓领导反馈的各级组具体问题,归总研判,通过详实的方案指导教研组推动备课组落实具体工作。这种隐性的管理文化,正以民主、和谐、创新的管理组织架构激发一股蓬勃向上、用之不竭的前进动能。

       (二)充分发挥教导处的管理职能。教导处充分发挥日常教学运转和教学行政管理的重要枢纽作用,在管理实践中,初步实现人性化、智能化、便捷化的现代教务管理机制。在正气同心的校风导航下,教导处团队在实践中练就了思想正、业务熟、善协调、勤沟通的精良团队,人尽其才做分工,科学合理安排教学时段,能站在教师立场做好服务,处处体现管理的人性化。随着智慧校园建设的不断推进,教务管理实现了由人工化到半智能化,再到智能化的革新。当前,课表编排、教师请假调课、学籍信息动态管理都实现了智能化操作。信息技术的融入,让教师参与民主管理,让管理制度化。教导处共融创新的管理思想,让教师充分感受到教务管理的便捷化,教师们对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了解、理解、认同、践行,让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成为自觉的行动。

       (三)形成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的教研组织。汉滨小学把教研组定位为计划落实的前线,教学改革的营地,骨干打造的温床,围绕“精细组织常规活动固本、创新特色教研博发”两大行动推进工作。

组织常规活动方面做到了“三保证”。一保证时间充分,各教研组坚持每周至少一次全员参与的集中线下教研活动,进行两节课时长的研讨。二保证形式多样,每学期固定开展省级教学能手示范课、资深教师公开课、新手教师亮相课,各组的省市级学带、名师开展围绕课标解读和实践为主题的讲座,不定期开展说课比赛、教学案例研讨等活动。三保证主题突出,“带着问题做研讨”是学校长期坚持的教研活动原则,观课议课要有观察点,讲座要有针对性,研讨要解决实际问题。

       特色教研活动推陈出新。学校在教研管理实践中打破传统的“组长组织 全员聆听”形式,构建了轮值主持、轮值发言、分组辩论的新样态。“精彩教研十分钟”栏目中,组员轮流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分享自己的课堂故事和教研心得体会,达到了良好的交流研讨效果。近年来,以教研组为纽带支持学科工作坊(室)建设,支持课题研究工作,攻克了诸多教学一线存在的困难,成绩凸显。

       (四)大力培植备课组教研细胞的强大作用。“八备五定三统一,打牢基础强根基。”根据学校同一年级班级数量较多的校情实际,备课组建设的重要意义更加显现。学校对备课组的建设十分重视,该组织承担着指导教师钻研教材、实施思维导图集体备课、分析诊断教学现状、沟通协商进行作业批改和教学辅导、解决教学一线面临问题等重要作用,成为最基层、最重要的核心教研组织。

       八备:即备课组指导教师备课时必须做到备课标、备教材、备目标、备学情、备重点、备难点、备过程、备板书;五定:即开展备课组活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预定主题、预定中心发言人、预定研讨成效;三统一:即开展备课组研讨活动时,要求同级组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设计、统一反思的要求。学校把备课组工作作为教学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来抓,注重在实践中培植备课组中流砥柱的作用,以确保课堂教学效率。

汉滨小学校长肖静:正气同心凝聚共识  事精于细强基固本.jpg

汉滨小学校长肖静:正气同心凝聚共识  事精于细强基固本

       二、精细实施教学过程管理

       (一)创新形式推进思维导图集体备课。学校在教学管理实践中,认为备课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学校大胆创新重构备课方式,把教师从手抄教案的低效劳动中解脱出来,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理清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从而有的放矢开展教学活动。同时,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以集体智慧代替个人见解,促使教师对课标教材的研读更加深刻,对课堂的预设更加全面。当前,教师能娴熟使用思维导图软件进行备课,合作研讨、分类分层有序思考已成为备课的自觉习惯。

       (二)“反思型”教师的态度站稳三尺讲台。学校倡导教师树立虚怀善导的教风。虚怀,即谦虚空杯、胸怀博爱;善导,即反思自我、因材施教。在长此以往的坚持下,教师把撰写教育叙事、教学随笔作为一种乐趣,一课一反思也成为教师一种自觉行为,也是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形成教育观点的一手资料。培养“反思型”教师已然成为学校推进教师团队建设的重要抓手;学校将教师的教学反思择优在各级各类杂志、报刊、网站发表,并进行汇编。

       (三)民主互鉴督导教学业务。学校持续推进“全员全学科,精查细反馈”业务检查机制进行教学现状诊断反馈督导。全员全学科:即创新业务检查形式,实施全员参与、相互借鉴、优势互补的业务检查督导机制。在措施上,探索出了组内互查互补制、组间交叉督导制、学校抽查评价制等多种机制。组内互查互补制,即组织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查阅其它班级教师业务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同时学习借鉴。组间交叉督导制,即对非本年级的同学科教师业务进行查阅、指导、借鉴。对体、音、美、科学等学科,学校采用抽测的形式进行,测评组现场要求学生进行展示,直接测评教师教学效果。学校抽查评价制,即校委会包级联组领导参与教务处和教研组内对反馈的教师业务问题进行指导和整改情况回头看。

       精查细反馈:即业务检查中对教师提出的整改意见,在全校检查完毕后进行回头看,有针对性的抽测复查,了解真实状况,备课组、教研组、教务处三级分别汇总,进行反馈。有问题解决问题,没问题创新提升——民主参与的形式让每次业务检查成为业务学习,极大调动了教师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大小课结合保证辅导的时间空间。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有针对性补充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国家明文规定小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最高标准开设课时量。针对这一矛盾,学校结合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规定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创新推出“大小课结合”的措施,合理规划课时总量,确保课程开设和教学辅导共赢。

       大小课结合,即把全天的教学时间划分为40分、30分、20分钟不等的课堂。上午保证语文、数学、英语学科40分钟的授课时间,结合小学生班级授课制的特点,体、音、美等课程设置为30分钟,穿插20分钟的小课满足第二兴趣课堂晨诵、午读学习的需要,留下的有效的时间供各科老师开展教学辅导。这一创新举措既重视学习水平较好学生的培优,又重视部分学生的补差。既关注才艺出众学生的特长发展,又关注家庭困难儿童全面发展不掉队。

       三、因势利导推进教学质量管理

       (一)树立家校共识的教学质量观。国家要求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尺,要摒弃只看分数的狭隘思想。人是发展中的个体,学校引领教师树立全过程育人的教学质量观,关注当前的学习状况,更关注孩子的未来,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让孩子的天性有目的地自然发展。

       (二)科学实施教学质量监管评价。在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质量评价方面,学校多措并举,科学实施,效果显著。学校每年秋季学期定期组织大型运动会、科技节、庆元旦展演活动,每年春季学期开展读书活动月展评活动、趣味运动会、迎六一节目展演活动,全面检验日常素质教育发展现状。在学科教学方面,学校定期组织质量测试,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做到了动态监管,及时发现。

       (三)切要害加强问题诊断和指导。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各级教学管理组织及时诊断,明确原因,以评促改。学校建立了教学一线问题上报机制,例如:学生反馈相关问题,家长反馈作业多问题,教师反馈后进生转化困难问题,备课组反馈培训需求问题等,教研组和教务处都能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直击问题要害,有针对性形成可行性解决方案,确保教学工作顺利高效运行。

教学研讨.jpg

教学研讨

       四、创新驱动推进课程管理

       (一)树立师生共识的课程观。学校经过几年的实践,全校教师基本形成了对课程的正确认识,现逐步实现由教学管理到课程管理的转变。课程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内容体系,教学是为了达到目的,适用恰当策略的师生互动过程。学校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同时,积极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整合,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不断完善和发展。目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好德育课程、立足课堂开展好学科课程、根植竹文化开设特色课程是学校推动课程建设的三大模块。学校借助课程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导教师站在课程建设的高度审视课堂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从而高位思考解决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课程建设。根据教师年富力强、学历层次相对较高的校情实际,学校采用了“以点带面”的举措推进课程建设。德育课程建设方面,学校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设午读时段,讲解国学经典的现代深意,《道德经解读》在学校微信平台联播深受好评。每年9月份为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举行隆重的“开智启蒙,点亮梦想”开笔礼活动,这一活动与四年级开展的成长礼,六年级开展的毕业礼共同构成学校礼仪校本课程体系。每年5月15日固定开展家庭品格教育日活动,构建家校共建的德育课程;特色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尝试了具有竹文化底蕴的葫芦丝课程研发充实和发展竹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陶冶师生情操。在葫芦丝课程的影响下,竹笛、排箫、空竹等具有竹文化元素的校本课程研发同步开展,现已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作用。学校开发思维导图备课应用、心理健康与留守儿童关爱、最强大脑记忆校本课程都取得了较好效果,这些课程的实施,贵在根植于校园文化,从小培养学生本固博发的坚强毅力;学科课程建设方面,努力做到国家课程校本化。比如,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拓展科学实验,学校专门开辟“开心农场”,进行太空种子、普通植物种植实验。为了拓展语文学科口语表达和习作能力,专门设置了“课前三分钟演讲”“竹之声”“竹之文”板块。为了让学生学习更有趣的数学,数学教研组策划了每学期固定开展的手工制作展示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如本学期开展的活动日历制作、小小设计师作品展等。

       (三)依托社团建设孵化课程。学校始终把社团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之一,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立足于儿童需要和适应发展的原则开设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多元发展。学校把社团活动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温床,不断丰富社团主题去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科学统筹社团活动运转保障活动取得实效,及时提炼再造形成精品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