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学科融合、促学习兴趣——浅谈小学数学与美术的融合
“学科融合”是指在新课标理念下,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相作用,从而推动学科教学的发展。它打破了以往单一学科间的的界限,从而实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上的整合和改变。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孩子能力和思维等方面起着奠基的作用,主动和其他学科融合,让数学教学换发生机,努力帮助孩子学好数学,喜欢上数学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师研究的问题。下面我就如何融合美术相关知识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面谈几点做法:
一、在情境创设上加强美术融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情境教学应经被广大教师广泛运用在教学中。好的情境创设,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没有情境创设的课堂是无趣的课堂,尤其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因为数学学科的抽象和理性特征,决定了数学学习的枯燥性,加之小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直观生动的美术情境,就可以一下子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学“用七巧板拼图”这课时,课前我搜集了一些用几何图形拼成的生动图片,上课时,我展示给学生。
师:你们知道拼成的图案是什么吗?美不美?它们是用哪些几何图形组合成的?
生:这些图案有“小狗、小猫、金鱼、还有机器人……
生:这些生动的图案是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拼组成的。
师:教师随机出示七巧板,并简单介绍七巧板。
师:你们想用七巧板拼一拼自己心目中美丽的图案吗?
在这里,生动的图案,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感受到拼组图形的形态美、组合美的同时,顺势导入新课,并激发学生自己接下来拼组图形的兴趣。
二、在突破难点上加强美术融合
准确把握知识重难点,是检验一堂数学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往往是抓住了教学重点,而难点没有突破。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加之学生抽象思维低的现实,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图形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它符合孩子思维发展的规律,即“从直观到抽象“。
例如:在教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课时,题中已知军棋的价钱是8元,象棋是军棋的4倍。求象棋的价钱是多少元?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象棋和军棋的数量关系”。如果单从文字上,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我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理解它们的数量关系,于是学生画出了:
刚开始,允许学生画得不规范。通过让学生观察线段图,学生清楚知道象棋是军棋的4个那么多,并初步列出算式:8×4=32 最后由算式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方法。
在这里,通过线段图的运用,很好地把抽像的数量关系转化成的直观理解。数形结合,突破了本课的知识难点,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三、在知识巩固上加强美术融合
新知学习,需要通过练习来巩固加强,尤其是数学。数学即练习,不练习,数学学习就像空中楼阁一样。教学中,我们都感受到,学生对于机械的练习缺乏兴趣,即便练习也是被动的,所以效率不高。新课程下,数学提倡趣味教学和趣味学习,在练习和作业布置上,要求精而实。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贯穿始终,在此基础让人人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发展。
例如:在教学低年级“平面图形的认识”时,我布置了“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涂一涂”作业。通过抓住学生喜欢图画的特点,推动学生积极去完成作业,以此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图形的体验。又如:在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这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概念的理解,我布置了“折一折、剪一剪”活动,学生饶有兴趣地剪出来蝴蝶、团花等图案。
这一过程,通过让学生借用相关美术知识,完成数学作业 。学生参与度高,兴趣浓厚。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数学素养和美术素养得到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美术知识的渗透,可以做到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直观的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汉阴县城关一小 陈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