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农耕文化是实施劳动教育的有力措施
紫阳县毛坝中学 胡 华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力争用3—5年时间,打造一批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实践教育活动品牌。通知提出,要遵循青少年学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统筹农耕文化教育教学资源,推动各地各校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推动中国农民丰收节成为农耕文化教育的常态化实践载体,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丰收节庆工作重要内容。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农耕历史,传承农耕文化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习俗,使农耕文明在新时代体现出新的劳动教育意义。现在的青少年由于远离劳动,逐渐变得“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没有健康的体魄,就无法担当起建设国家的重任。青少年不参与劳动教育,就不能磨炼意志。青少年脱离了生活实践,就会出现分辨不清五谷杂粮的笑话。青少年的肩膀上扛着国家的未来,需要经历风吹雨打才能不畏艰难,勇往直前。青少年不是养在温室的花朵,需要走进田间地头,接受大自然的考验,亲历生活,亲历劳动,才能茁壮成长。
劳动是最好的生活经历,也是最直接的教育形式。青少年需要经历劳动来涤荡稚嫩,洗尽铅华。幸福美好的生活要靠双手,靠劳动来创造。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今天,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史,劳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国家的繁荣昌盛,丰饶富强离不开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者,他们用智慧的大脑,勤劳的双手建设着我们的国家,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快捷。要求青少年接受劳动教育,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无微不至地关怀,这种关怀不仅仅是着眼于科学文化知识,而是更加关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尤其重视劳动教育,多次发文将劳动教育置于重要地位,其教育意义深远。各级党委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不打折扣地将劳动教育落实到位。
传承农耕文化,接受农耕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劳动教育的有力措施。各地应结合实际,为青少年量身打造合适的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让青少年在感受丰收喜悦的同时,参与到庄稼收割当中。青少年只有在劳动中学到了农业知识,深刻体会到了古诗词中关于劳动的真实韵味,才能养成热爱劳动,珍惜粮食,拒绝浪费,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
各学校在组织学生参与农耕文化实践时,应将“体验式”劳动变为“沉浸式”劳动。组织青少年到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不是为了游玩,而是要学有所获,劳有所得。“体验式”劳动浅尝辄止,青少年没有足够深刻的亲身体会和感悟,劳动教育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沉浸式”劳动就是要让青少年像真正的农民一样,深度参与到收获庄稼当中,让青少年在出力流汗中得到体能和意志的锻炼,在劳动中学会劳动,在劳动中受到教育,这才是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意义。
建设好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为青少年提供适宜的农耕文化实践场所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党委政府应在深入学习《关于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的通知》文件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一批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实践教育活动品牌,为农耕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扎实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不是摆设,学习农耕文化更不能作秀。学校应将农耕文化教育与劳动教育、农业科学教育、爱惜粮食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等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采取扎实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将这一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寓教育于劳动中,在劳动中实现教育价值,才是实施农耕文化教育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