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里的文化传承——我与书的故事
西安工业大学附属小学 李智
穿过记忆的长河,我看到一个扎着可爱马尾辫的小女孩,正在斑驳的树影下,双手捧着一本小小的《唐诗三百首》,摇头晃脑地读着。虽不解其中的意思,但丝毫没有影响她对于诵读古诗的快乐。她时而拉着大人骄傲地背着,期待那一句表扬;时而拉着小伙伴一起读着,俨然一副小老师的样子。回眸间,我看得更仔细了,那就是幼年时的我……
渐渐的,《唐诗三百首》也已不能再满足我。我又爱上了《诗经》。
说起来,最初喜欢《诗经》的原因很简单,假如你能在同学面前背上一两句话,那简直就是大家羡慕的对象。于是,我手捧《诗经》徜徉在校园的走廊中,徘徊于家中小小的庭院里。我不厌其烦地读,囫囵吞枣地读。直到有一天,我的小同桌在跑800米时没有坚持下来,我脑海中突然蹦出了一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学生时代最大的满足莫过于你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弄明白了。我开始喜欢把《诗经》告诉我的话一一照进自己的生活。老师讲到某位同学拾金不昧、某某同学乐于助人时,我想这就是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看到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时,我想这就是“投我以桃,报之以礼”;第一次做饭,妈妈告诉我步骤,而我却失败时,我想这就是“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我为自己的小小发现而惊喜不已,喜欢《诗经》的原因也不再是能背上一两句话,而是以找到《诗经》和生活之间的密码而快乐。
90年代,我家终于有了第一台电视机,每天守在电视机前准时观看动画片《西游记》便成了我最大的乐趣。我惊叹于这部动画片的奇妙想象。猴子可以从石头里蹦出来,金箍棒可大可小,一个筋斗可以翻十万八千里,一双金睛火眼令妖魔无处遁形……生活中不可能的事情统统发生了,每一个细节都深深吸引着我。可是,动画片每天只能看两集,我心急如焚,只好买来纸质版《西游记》来读。这一读可不得了,我知道了孕育石猴的这块石头是块仙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围圆。每天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的滋养,日久,便有了灵通之意。一日,石头迸裂,产下一枚像圆球一样的石卵,因见风,便化作了一个石猴。动画片中小小的一个镜头,在文字的世界里却是那般细腻、唯美、灵动,这更令我心驰神往、爱不释手,直到看到他们成功取得真经,我还依然如痴如醉:唐僧师徒四人性格迥异,旅途中又困难重重,他们为什么没有放弃,反而取回了真经呢?这个问题困扰着我,我又拿起它重新读。这一次,我边读边想,有了自己的答案:他们的成功源于他们都有坚定的信仰和对真理矢志不渝的追求,虽经八十一难,终得到真经,修成正果。
从《唐诗三百首》到《诗经》,从《诗经》到《西游记》,学生时代的我,读过的书不计其数,魔幻的、悬疑的、有趣的、感人的……无论哪种类型,记住的、忘却的,但毫无例外的是它们都滋养了我的心灵,丰富了我的生命,引领我一步步长大,一步步成人。读书已经成为我生命中如同吃饭、睡觉、呼吸一样重要且自然的事情。
现在,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带着我的学生一起继续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一起读《红岩》,革命烈士宋振中的原型小萝卜头,他的故事深深地感召着我们。出生在狱中的他,吃的是发霉发臭的牢饭,穿的是大人的囚服改小的衣服,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坐在教室里学习知识,将来用自己的智慧建设新中国。在牢中跟着政治犯黄老师刻苦学习语文、学习算术,寒来暑往,他用小木棍在地上画着、写着、学着……
几年来,我们又一起读过《五星红旗》《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谁是最可爱的人》《周恩来寄语》《习近平讲故事》《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随着我们读的书越来越多,孩子们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喜欢运动的孩子多了,写作业拖沓的现象少了,劳动值日更认真了,升旗仪式上歌声更嘹亮了。
如今,我正带着我的学生,跨越时空山海,从书中寻找向上向善的力量。这些经典,犹如黑暗中的点点星火,照亮历史的长河,融进了民族的血液里,终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实现中国梦,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