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鲜花开在阳光下
紫阳县瓦庙镇中心学校 黄国明
凌晨12点,正欲睡觉之际,看到央视网评发出“大同未成年人欺凌事件”。愤怒、震惊充斥着我的大脑,理智告诉我。教会孩子辨别性伤害、暴力和保护自己比教会孩子文化知识更加重要。
看了”山西大同大成双语学校未成年人欺凌事件调查情况”和“孩子妈妈的控诉”,四年级的孩子对“性”的理解,并将其付诸在同学身上,舔下体、插屁股,在成年人看来都恶心异常的行为。居然发生在这么小的孩子身上,究其原因,是孩子的无知,对性的错误认识。
在手机随处可见的时代,互联网的普及既带来了各种学习资源,也催熟了孩子对性错误的认识。在更多阴暗的角落里“性”开始了开放化,多样化的发展,在网络上的“异性、同性、暴力、刺激“等社会风气在肆意横行的同时,甚至于控制不住,向低龄阶段进行进发,这是最令人担忧的。曾经周边有老师处理过五年级学生之间建立了小群,在群中传阅a片,在班级女生面前讲黄段子的事件,老师发现后立即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引导学生删除相关视频,明令禁止传播,转载相关信息,并告知家长共同监管。明面上件事可能已经处理好。可实际他们会只会对这件事更好奇,把这件事推向阴暗的角落,便给了施暴者明目张胆的机会,所以我们更应该做的。那是给孩子正确的性教育、正确的性观念,以及最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识别“性暴力”的能力。
谈“性”色变,传统观念带给我们的,但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是正义的、必然的。首先,家庭中可以潜移默化的从日常生活中渗透和感染孩子,可以从孩子牙牙学语时期的衣着打扮、不恰当的语言玩笑,到幼儿园的男女厕所分开,小学阶段关于异性、关于爱情的奇言怪语,再到中学时期的朦胧情愫.......一点点的引导孩子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学校则经常要开展类似于以“性教育”主题的班会、讲座等。从性认识、性同意、被裹挟的性等多方面入手,学会识别性暴力的能力,以及教会孩子说“不同意、会求助、会将其公布到阳光下”等多种方式来保护自己。
展开来说“性”并不是可耻的,不是茶余饭后的谈笑,而是在适龄时、成熟时,有一定担当、责任后,为人类文明延续做出的神圣且美好的事情。东亚的社会在“性”自身上有太多模糊、神秘的色彩,而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这种色彩背后,又是身体的禁忌与年轻的欲望互相殴斗。发生这样的事情奇怪吗?不奇怪,只是他们太年轻,年轻到每个人都蒙着眼睛,闷头去撞,以至于无论施暴者还收受害者,都失去了了解、感受、认识这“人生一课”的机会。留下的,只有伤害、无知、矇昧以及一地鸡毛。
在这一场发生于四年级的侵害里,我感受到的,是巨大的无力感,他不是个体与个体,本质上是无孔不入的“性资讯”,与更年轻一代的相处方式,是家庭、学校、社会如何帮更年轻的孩子建立正确的性认识。共同努力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