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雄兵出击》重现历史经纬中的多重较量
紫阳中学初中部 王蕊
《志愿军:雄兵出击》是为了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献上的一份珍贵礼物。作为气魄宏大的“志愿军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影片用宏阔的全景视野将战斗过程拍得惊心动魄,将人物命运展现得跌宕起伏。
一、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风险与补救之策
《志愿军》想彰显宏大叙事的恢宏与壮阔,又想将观众的视线聚拢在一个清晰的焦点之上,因而设置了李默尹和孙醒贯穿战斗全过程。
在情节的开头部分,影片从国际国内形势出发,细致入微地描摹了中国政府对于是否出兵朝鲜的纠结和犹豫,体现了一种历史纪录片式的严谨和客观,层层深入地强调了中国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到朝鲜战场之后,影片仍未放下对“史诗性”“全景式”的执着,展开的是志愿军军级以上的部署和战斗,并设置了多条情节线索。影片力图解决三个问题: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党中央为何相信中国能打赢这场战争;志愿军战士明知和美军实力悬殊,为何能舍生忘死地战斗。
影片将战场分为具有纵深感的四部分,以前线、志愿军司令部、国内和国际四个角度对抗美援朝战争进行立体的呈现,观众得以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看到这场战争的复杂性以及它对于中国的深远意义。
二、在艺术化情境中完成意识形态的自然流露
影片从“尊严”和“荣誉”入手,激发志愿军战士的战斗意志和决心。38军因在两水洞战斗中穿插不力,受到严厉批评之后,军长梁兴初和各级指战员准备在突袭三所里的战斗中一雪前耻。于是,38军113师要在14小时内长途奔袭72.5公里,可谓挑战人类的体能极限,但战士们知道,他们背负着38军的尊严和荣誉,而38军又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主力部队,抗美援朝又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尤其当梁兴初说他爱惜战士的生命才导致思想保守时,彭德怀动情地说:“你我生在这个时代,牺牲是我们一定要付出的代价,你不付,儿子付孙子付,我们这辈人,一身血两脚泥,还是我们付吧!”正因为志愿军战士对于战争的性质与意义有着深刻的理解,才有了不竭的战斗动力,这就是抗美援朝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影片善于从宏观角度对时局作出判断,也不断从集体的角度来论证何谓胜利,不仅使个体的价值在集体的天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称量,也使个体能够胸怀集体利益而超越一己得失,更为豁达地面对各种考验。可见,影片除了借助领袖人物的语言对抗美援朝的政治意义进行直接表述之外,更注意在艺术情境中含蓄而自然地完成意识形态的传达。
三、通过对比蒙太奇完成意识形态的深层表达
在表现美国军队集结和登陆的场景时,影片用一种视听化的方式向观众展现美军先进的战舰、飞机、坦克等。在这些大远景中,观众看到的是声势浩大的队列和武器,但具体的人可能是模糊不清的。在志愿军那里,我们则看到彭德怀身先士卒的勇气和担当,看到李默尹等人独闯美韩联军阵地的大智大勇,以及通讯排的战士视死如归的壮烈。还有,当美国飞机轰炸中国领土、在中国的麦田里扔燃烧弹时,观众看到的是美国军队的野蛮和强横、冷酷和傲慢。而在中国这边,观众看到了志愿军战士对百姓奋不顾身的救助,凝聚的是军民同舟共济的钢铁意志。通过影片中的对比性的场景,观众得以见证中国政府的力量源泉,力量来自集体、来自于人民。
在《长津湖》和《长津湖之水门桥》热度未散时,《志愿军》的强势登场确实面临着市场压力和艺术挑战。影片不仅进一步补充了《长津湖》系列未能展开的关于中国出兵的复杂考量,并聚焦于志愿军在长津湖反击作战之外的战斗情况,而且在“武戏”占较大比重的现实面前,能够用心编织有艺术感染力的“文戏”,让观众感受到其中蕴藉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亦是了不起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