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随笔 > 正文

走访是形式,而非形式主义

紫阳县向阳镇中心学校 贾仕斌

  深入基层,关怀群众,同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一直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逢年过节,干部走访慰问是我党传递温暖的重要方式。可某些干部在走访慰问时过于注重表面功夫,把好好的形式变成了形式主义。

  形式从哲学的角度看是内容的存在和表现,我们所做的工作,开展的活动都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去体现,而走访慰问是是很有必要的一种形式,送去了党的温暖,密切了党群关系。但个别干部却把走访变成了“走秀”,没有嘘寒问暖,没有政策宣传,没有了解民意,只是关心自己靓照拍了没有,自己走访的事宣传了没有,一顿忙活,潇洒离开,这种没有温度,不带感情的走访遭人诟病,引起了很不好的社会反响。

  不可否认拍照留痕,报道宣传是工作过程的见证,采取这样的形式也很有必要,但若过分在这种表面的形式上做文章,那么形式就会变成形式主义。“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那么,如何把握好走访慰问的形式与形式主义的一尺之道呢?

  首先要明确走访慰问为何会有“走秀”感。其中主要原因是走访过程缺乏真情实感。走访过程模式化:满面笑容的和被访者拍照合影、绞尽脑汁的在文字上吹弄虚夸、故作姿态的和被访者访谈对话,让原本真情的走访成料虚假的表演,让群众反感,干部厌烦,因此,走访从形式成为形式主义。要想使走访慰问发挥真实效用,需要领导干部下狠功夫。

  双脚丈量人情,行动凝聚人心,走访的第一步便是“走”进群众。这不单指走进慰问者家中,更要走进慰问者心中。在走访前要了解慰问者家中的情况,根据不同的节日和活动制定不同的慰问计划,走访慰问活动要从实际角度出发,分节日分对象的送关怀温暖。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走访的第二步便是“访”,要善说群众话。领导干部和慰问对象交流时,要“和老百姓坐同一条板凳”,面对面的深入交流。不说官话、套话、空话,而是用群众的语言问群众的所需。针对不同的慰问对象,要仔细询问其不同的现实诉求,在给予关怀的基础上了解其诉求的根源在哪。例如教师的评级问题、偏远乡村的吃水问题、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等。要以百姓心为己心,真正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搞花拳绣腿,只来真刀真枪。

  组织创新,群众上心。走访慰问的成功除走访者的努力外,还需组织和群众的配合。建立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指标的走访慰问考核制度,完善对慰问的常态机制,把责任细化到人,明确到岗。而群众则需放平“畏官”心态,面对干部要勇于讲真话,敢于说问题。唯此,才能让走访成为形式,而非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