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随笔 > 正文

让教育盈满诗意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建议中这样描述:“我开始一课又一课的带领儿童出去,到知识的取之不竭、永远长新着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去,花园里、树林里、河岸边、田野里等等。我给孩子们一起学习用词来表达事物和现象的最细微的色彩差异,你瞧,云雀在蔚蓝色的天空里歌唱,风卷起田里的麦浪,一望无际,直到地平线的尽头……”。

  伟大的教育家用质朴而优美的文字,描摹了一幅又一幅充满诗意、民主、自由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教育图景。带领我们走进了他和学生们共同创造的试验田间、温室工厂、图书阅览室,漫步在美丽的大自然,鲜活的社区中,似乎徜徉于纯真唯美的童话世界里。那里没有老师的厉声呵斥;没有清规戒律的束缚;没有无形的分数压力;没有形形色色的评比考核。校园里洒满欢声笑语,孩子们在对知识无比渴求中。对世界无限的热爱,对未来无穷的憧憬,对未来无穷憧憬中快乐而幸福的学习生活,这是一首首充满生命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的教育诗。在这样的教育世界行走,教师是快乐的,孩子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能够尽情追求和享受理想的教育生活,可以毫无顾忌的拥抱属于自己的生命世界。

  当教育回归本源,一切人为发展作为旨归。站在儿童立场关切人性,关怀生命,为孩子们营造适性的文化场域,构建适切的课程生态,才可能真正的走向教育终极目的-——养身心相谐共荣,生命健康,生活幸福的人。成长为将来热爱生活,认真工作的合格公民,从而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掩倦沉思,我在为那个时代拥有苏霍木林斯基这样的教育家,为那些可爱的孩子感到庆幸的同时,更多的是几分忧思,面对一波接一波的创建、检查、评比、问责、耗尽了大量的时间和心力的各类杂事,各种会议,形形色色的新理论、新模式、新内容裹挟着挤进校园、课堂,当校园已无法安放一张安静的书桌时,我们不妨问问自己?

  我们敢不敢向苏霍姆林斯基那样一课又一课的带领儿童出去?到知识的取之不竭,永远常新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中去,寻找知识的宝藏,我们的孩子在童年少年时代爬过了多少座山?趟过了多少条河?采集过了多少株山花?亲近过多少野生动物?认识了多少自然界的物事。

  我们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堂开发得如何?开设了多少劳技课、气象学课,医疗学课,社会综合实践课等与核心素养的密切相关的课程,让师生自主探索,反复尝试,大胆改造,甚至尝试失败。

  在校园内外,我们是否可以经常看到每个孩子阳光般的笑脸,生龙活虎的身影,听到千奇百怪的提问,不同寻常的争辩……对于这样尖锐的问题,大多会选择缄默。

  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的王薇审老师说,理想和现实,就这样站在矛盾的两方,不顾分数,你将无立身之地,甚至是粉身碎骨;顾及分数,你将失去教育的本真。

  诚然,对一个学生而言,不看重分数就没有今天;只看重分数,注定没有明天。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没有教学成绩就没有地位;而只看重成绩,肯定没有品位。一直以来,我们在安全与升学的高压线下,半依半就的斩断了学校通向社会生活,通向大自然的道路,也悄无声息的抹杀了学生自由快乐成长的天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越是所谓敬业的老师,对孩子的精神虐杀越深重,越值得警醒。

  因为安全,学校几乎消除了一些存在“风险”的教育教学活动。校园的阳台上装上了防护网,墙角进行了软包。课间饭前饭后都要派老师巡查值班,春游、野炊等实践活动也如履薄冰,学校就像保护易碎的瓷娃娃一样,微不至的呵护着每一个孩子。

  因为质量就是生命,在竞争激烈的压力下,考试成绩成了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风向标,工业生产式的教育,让孩子们与丰富多彩的生活,与神奇秀丽的大自然远远的隔绝了,哪里还有清风明月与欢声笑语?正如特级教师于树泉老师所说,现在的学生书包越来越重,功课越来越多。当读破万卷书变成做烂万套题,孩子们就渐渐变成了胸无点墨,头脑空空的空壳人;死记硬背,盲目刷题的机器人,见解肤浅,视野狭窄的侏儒人......从一则漫画中,看到了十岁的女孩流着泪打开了写满分数的成绩册,满脸绝望的恳求说:“妈妈,咱们搬到没有学校的地方去住吧!”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作痛

  教育哲学家杜威说,教育即生长,教育就好比培育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而在这个过程中,创设良好适宜的生长环境,比播种本身要重要的多。这种合适幼苗自由,茁壮生长的环境,需要理想的土壤、阳光、空气、水分;需要适时的松土、施肥、修剪。但不能过多的干预和规定,否则只能把种子植栽培成温室花朵或畸形的盆景。其实每个人就如同小草、鲜花、树木一样,是自然界中神奇生命的组成部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才是孩子们思维、情感、智力等健康发展的活水源头;才是适宜生长的环境。只有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教育生态下,才会培养出有教养,有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才

  教育的理想就应该是使所有的孩子都成为幸福的人。朱永新教授发起新教育实践倡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所认知幸福完整,首先应该是生命成长过程完整,是真实教育生活体验的完整,也包括对世界,对未来充满无限热爱和憧憬,这样才能获得真正内心的安宁与幸福。

  德国教育家亚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具有个性情感的人,教育真正的价值是一种启蒙、唤醒,一种点燃、开悟,激励与赋能,他们学会自我成长。反之,太多的管教、训练,太多的呵护、溺爱,孩子就会丧失自我生长的勇气和毅力,失去天性和灵气,失去发展和创造的多种可能性。作为教育者应该多一些反思警醒;多一些人性关切;对一份耐心等待,为孩子提供相对开放的空间,甚至专门制造一些生活的风雨坎坷,探寻知识的高山幽谷,让他们体会到思考的快乐、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育,让教育充满人性之光,让生活充满诗意之光,创造条件带领孩子到“活思维”源泉中旅行,去享受学习,生活的自由和快乐,成长更好的自己,这才是理想教育应有的模样。只有我们敢于直面现实问题,并在坚守中寻求创变,让美好的期待化为真实的教育行动。孩子们的世界里才有潺潺流淌的清澈小溪,他们的周围正繁花盛开,鸟儿正唱着动听的歌,悠悠的白云在蓝色的天空飘向远方......(汉滨区江北高中东校区 李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