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作业情况的研究反思
——由学生作业引发的思考
安康高新区第四小学 曾修森
作业是指学生自主完成的一项活动。学生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反馈学生学习状况的有效方法。也是教师适时调整教法的重要基础之一。总之,作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自明。学生的作业是我们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也是老师们最难做的一项工作,每次收作业,总是收不齐,勉强收齐了,有些学生的作业质量也不高。有的学生字写得潦草、敷衍了事,甚至有的学生交的作业,老师根本不知道他到底写了什么。看到这样的场景,该如何解决呢?
我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是不太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太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一个班级的学生个性差异比较大,每个学生的基础也不一样,学习能力也不同,而我却布置了一样的作业。所以,就出现了学习好的学生能及时认真地完成作业,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却不具备及时完成作业的能力。要么迟交或不交作业,要么就是敷衍了事地交作业。长此下去,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作业都不能完成,那就更谈不上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面对这样的现状,不得不引起我深刻的思考,并对此进行研究反思。
反思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是否可以从老师布置作业切入,改变作业“一刀切”的方式?
一般老师课后布置作业,一个班布置同样的作业,提出同样的要求。但是,学生的学习层次不同,却要面对同样的作业要求,自然有些学生达不到。这就造成作业收不齐,作业质量不高。为此,我努力改变布置作业的方式,不再是全班同学都做同样的作业,提同样的要求,而是针对性布置不同的作业;还是同样的作业,提出不一样的要求。比如:语文课的生字作业。我让那些学习能力低下,字写得潦草的同学,我让他把生字写对,把字写正确就可以了。而学习好点的同学,我让他们写好生字后,组1-2个词。优秀生我让他们组词,写一句话,作业发下来后,并把他们的作业在班上晒一晒。通过一段时间的落实,居然有“学困生”主动找到我,要求写作业的时候自己也要组词。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对的。这种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反思之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否可以从作业的内容和作业的难易程度入手,对同一个班级同样的作业要求这种情况进行改变呢?
实践调查发现,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原因还在于作业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当老师布置的作业难度低、内容少时,全班都可以完成。但是,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学生觉得作业没有成就感,这样下去也会让学生觉得做作业没意思,从而不去认真完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努力从作业内容入手,将需要完成的作业任务分散开来。比如:语文需要背诵的课文,我让学习好的同学把课文全文背一遍。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让他熟读课文,或分段、分次完成背诵。这样安排学生是非常满意的。同时,我要求背诵完成的学生做“小老师”,去检查那些学习差一点的学生,这样既能完成课文背诵任务,又能促进他们共同共同提高。
我不仅在布置作业的内容上进行了尝试和完善,在作业的难易程度上也作了相应的完善,力求做到因材施教。例如:语文作业“抄写句子,并说说句子的意思”。我让优秀学生抄写句子,并且把句子含义写出来;而让“学困生”只把句子抄写下来,读几遍,读熟就行。同学们各得其所,各有所获。事实胜于雄辩,实行一段时间后,学生写作业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作业的主动性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高了。
反思之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否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和学情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作业呢?
作业布置的难度,超出了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承受能力,这样的作业,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呢?答案显而易见。我通过实验调查发现,在这种不顾及学生学情的情况下,布置的语文作业,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往往事与愿违,反而会导致学生不认真完成语文作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对语文产生厌学情绪,学他都不愿意学,那就更别提把语文作业认真做了。为此,我做了实验,在布置语文作业时,我充分向同学们请教。比如:我在布置年级抄写生字作业时,主动向学生请教:“你们觉得抄写几遍就可以记住呢?”根据学生的意见,我把语文作业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由计划抄5遍组一个词,改为抄2遍,至少组1个词。第二天我进行了全班检查,除了极少数同学没有掌握之外,大多数同学都能记住生字的间架结构,会正确书写生字,而且还会组词,甚至组多个词。事实胜于雄辩!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克服厌学情绪,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的语文作业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总之,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摸索的过程,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难和艰辛,但是,最终还是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从内心深处还是感到很欣慰。这也许只是一个开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地去思考和探索,不断地总结和研究,我会努力找出更好的方法和办法来提高学生语文的作业有效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作业质量和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