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随笔 > 正文

让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为课后延时服务的师生注入跟进兴趣

紫阳县双桥镇中心学校 阮英高

  农村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施两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毋庸置疑的。在乡村,首先是解决了留守儿童的课后辅导的专业指导和有教同类的教育内涵,同时也协调解决了家校之间的教育合作缺陷,真正实现了以学校教育教学为主阵地的顶层教育振兴设计意图,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学习反思的结合创造了便捷高效的空间平台,极力的助推了乡村教育现状的形式跟进和教育本质的提升,减少了家长在引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监护压力,能极大的解放家长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建设中去,对于促进和美乡村及城乡教育公平的最大化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进作用。但是,任何事业和各项工作都是优劣相形的,在课后延时服务的执行过程中,人为的取舍和僻重就轻的工作策略,会导致课业与课后服务的匹配程度极不协调,这种课业的无限延伸就会加重师生的教学负担,造成新的或是更多的教学压力,违背学生认知容量和劳逸结合的内化方式;其次,也有部分教师在作业辅导时,作业量和时间的匹配也是师生们在持续摸索总结的探究阶段,过少,达不到延时服务的时间维度,过多它与“双减”的指导方针和学生的学习热情相违背;再次,部分学校把社团活动加大对冲后,虽然能缓解以上的两种弊端,但部分家长和部分老师认为这是不务正业的敷衍塞责,认为唯有文化课的服务才是正真的延时服务,使家校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形成各执己见的认知格局,没有从本质上,科学、规范的进行课后延时服务的有效配置。面对以上的认知困惑和问题,根据我校在实践中的摸索与反思,笔者认为:只有让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走进课后延时服务的两小时,才能为师生的延时服务注入持续跟进的兴趣和内在的原生动力。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活动的原生动力!而兴趣来自于载体中动静交替的变异,这些变异的承载点正是教师嵌入知识技能,抓住学生眼球及思维的有效活动形式。所以,教师在对待活动载体时,一是要结合三维目标的承载点,将知识技能无痕的嵌入到活动中去,做到以活动载道,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巩固的同时,又学到了发散与创新思维的历练,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内化与实践积累的综合承载与撬动,达到以活动激趣,通过兴趣实现无痕化的内化学习;二是通过动静交替的学习形式来打破千篇一律而导致的厌学情绪,从活动的吸引力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愿参加的欲望。课前学业本就让师生感到无比疲倦了,如果再过多的延课新授或是繁重一律的作业巩固就会让师生的身心都无法全情投入并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新奇或是小而精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无痕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积累与思考。三是要全方位的把素质教育理念与文化课程的作业目标结合起来,组成新的社团活动载体,让他们既承载了知识积累任务,同时又展示了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的能力。例如:小小演说家这个活动不但规范学生的身行意识和写作的技能培养,同时又把学生的语言和言语能力进行了体验性的协作和整合,达到了口语交际与写作能力的双向参与与协同发力,促使学生的参与的愿望和学习内化的过程将在无痕化的模式中产生了持久的参与热情和必要的专注程度。

  其次,过多的活动预设必然会打乱教师教学延时的随意性和常规性的工作进程。日复一日的教学压力以及其它的工作跟进常常让我们的课后延时服务变得随意而常规,千篇一律的作业模式和习题讲解成为课后延时服务交流的主渠道。巩固知识,增加知识积累和迁移的熟练程度,其教师的主要愿望是好的,但得到的评价是累和劳而少功;如果以此来预设延时服务的新授拓展和各类测验的习题海战,既加重学生的认知内化负担,同时又触碰了学生“双减”的高压红线,教师苦了,学生厌了,而家长更是疑了,因为家长渴望的是学生在学习容量上的持续的跟进,而不是整日的厌学倾诉和抵触课后延时服务实施的困惑情节。因此,文化课的延时服务形式我们不妨借鉴社团活动形式的载体形式,再将不同的文化知识和必要的技能目标整合成多个活动板块,实现各个击破又各有特色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进行自主参与和产生必要的学习热情,降低教师辅导难度和内化迁移的压力,从而使师生课后延时服务形成形式多样,无痕而学的自主型活动形式。

  总之,课后延时服务是一项崭新的命题,它是围绕学生自主作业的帮辅活动,抓住知识点和学生的认知兴趣来培养学生温故而知新的理解能力,达到巩固、提高和创新的能力提升,所以,我们在实施该项服务活动时,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固有的认知特点,反对在任务的随意性上来耗费学生的认知时间或是以题海大战的形式进行变相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我们可以采用多渠道、多类型、多形式的指向目标来分解学生的认知与技能的内化与历练过程,达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并充满学生愿意参与和乐于学习的兴趣集成。这些活动形式虽然麻烦,缺少随意性和急功近利的目标性,但从长远及学生内化效果上来比较,我认为还是值得加以推行的最好路径和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