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的教学反思与重塑
安康高新区第四小学 王宗涛
近日,在教授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乡下人家》时,我经历了一场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教学之旅。这篇课文以清新质朴的文字,勾勒出乡村独特的风光,本想着带着孩子们一同走进那充满诗意的乡村世界,可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问题,也有了许多深刻的感悟。
课堂上,我深知学生对乡村生活很陌生,为了让他们有直观感受,找了好多高清图片和视频。在讲 “瓜藤攀檐” 时,当农家小院的实景图出现在屏幕上,孩子们眼中满是新奇,我看到他们似乎真的走进了那个质朴的乡村,感受到作者对乡村深深的热爱。那一刻,我明白,合适的情境创设,真的能让文字活起来。
字词教学时,遇到“时令”“捣衣”这些难理解的词,我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和已学知识。讲“捣衣”时,提到古装剧里的洗衣画面,孩子们一下子就懂了,还兴奋地讨论起来,原来语文和生活贴得这么近!知识拓展环节,介绍 “纺织娘”时,我把它和“知了”“蛐蛐”对比,孩子们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课堂里充满了探索的热情,这让我看到了拓展知识的魅力。
写作指导一直是教学重点,《乡下人家》在写作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结合课文空间与季节交叉的描写,教孩子们用拟人、对比,还有动静结合的手法。分析“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这段时,详细讲了细节描写如何展现乡村的和谐,看着孩子们认真做笔记,我期待他们能把这些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课堂上,我还引导孩子们抓关键词概括段落,给不同画面起名,“雨后春笋图”“群鸡觅食图”…… 孩子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提升。
不过,这堂课也有不少遗憾。因为时间紧张,朗读环节匆匆而过,孩子们没能充分地在朗读中品味文字,感受情感。想象训练也不够深入,部分孩子脑海里没能构建出丰富的画面,对课文理解也就不够透彻。课堂互动虽然设计了很多环节,但氛围不够热烈,有些孩子参与度不高,积极性没有完全被调动起来。
反思之后,我也有了改进的方向。下次再教这篇课文,我要重新规划教学流程,加快生字词和初读课文的节奏,一定要给孩子们留出10 - 15 分钟的朗读时间,通过分组朗读、配乐朗读,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还要设计专门的想象拓展活动,给他们场景描述,让他们闭眼想象后用自己的话描述;或者给“炊烟”“牛哞 这样的主题词,让他们写短文,锻炼想象力。互动环节也得加强,增加小组竞赛、角色扮演,设置抢答问题,奖励表现好的小组,讲“捣衣”时就安排角色扮演,让课堂更活跃。另外,我会特别关注那些学习兴趣不高的孩子,课堂上多提问、多鼓励,课后和他们单独交流,了解困惑,因材施教。
这次教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优点和不足。我相信,只要不断反思、改进,以后的课堂会越来越精彩,能真正带着孩子们在语文的世界里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