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随笔 > 正文

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优化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策略探究

紫阳县双桥镇九年制学校   阮英高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中小学生面临教育资源不均衡、家庭教育缺失、教育内容与乡村需求脱节等问题,其出路在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师资队伍、推进教育内容改革、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发挥劳动教育的优势功能,更需要从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全面、均衡、务实、高质量的农村教育体系,才能有效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

  首先,我们不可否认城乡之间的社会发展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尤其是教育资源的短缺所导致的教育服务滞后,生源的持续流失,校区服务人口急剧下滑等趋势依然存在,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依然和乡村的教育升学指数和家长的教育期望存在一定的反差,城乡的融合发展也迫使乡村的校区人口在持续不断的流向城市,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也迫使乡村学校的师生在不断的萎缩和迷盲:但从反向视角来回看,乡村学校也正在积存大量的优势潜能,我们不难发现农村的大班额现象正在缓解,师资缺乏正在回稳,教学硬件设施正在逐渐富余,对于硬件设施和师资素养的全面推进和提升正当其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教育资源的配置,乡村教育将走上专职化、精细化的发展之路,有足够的发展潜力逐渐将乡村教育劣势转变为教育优势,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最大限度的保持教育服务的公平程度。当下,随着安康市和紫阳县的教共体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城乡共校、资源共享、集团办学等形式的教育改革,正在破解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择校矛盾,也是强化乡村教师队伍素质扩容增质的有力举措。乡村小班额教学和教师轮岗交流正在促使乡村教育朝着因地制宜的教育轨道上趁势而上,农村教师老龄化正在被缓解和稀释,电子信息化广普的教育方式正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迫使教师走城乡融合发展的从教之路,教育公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其次,我们也不可否认乡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依然存在,随着经济的良性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逐步推进,受经济环境发展和劳动力的市场需求,城镇化拉动效应依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反向推进,部分家长就能带着资金和技术进行返乡创业,对于家庭教育的缺位起到了弥补和正向回稳的作用。当下,随着家长的教育素养和教育意识逐渐加强,国家的教育改革也正在破解学校、社会及家庭教育方式的发展障碍,各学校也通过各具特色的社团和劳动实践强化了五育并重的大教育观念的持续跟进,使乡村教育既要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又要甘当乡村振兴战略的开路先锋。在乡村教育振兴中,既要清醒的看到乡村社会发育程度依然迟缓,教育方式也不能老盯在升学质量和书本知识上,要创新式的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把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考评乡村学校的教育导向,在课程的设置上要逐步融入因地制宜的乡土特色,把练身体、学道德、守法纪、强智慧作为育人的综合素养来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使学生通过学习知识、积攒技能来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现奠定好坚实的人才储备。

  最后,我们也不可否认人的智慧与智商还是存在差异性的这一客观事实。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上,既要注重统一标准,又要注重因校、因人而异的各具特色,真正把教育内容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要客观、从实的把爱国、爱家乡、爱劳动等具体的教育目标结合起来,缓解教育目标过于空泛,把空洞的自然知识作为学生上学的唯一学习目标来绑架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价值判断,忽视学生的天赋和兴趣爱好。乡村教育只有立足于乡村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把提升劳动技能和劳动实践作为教育振兴乡村的有力举措来持续跟进和积累,就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奋进的人才储备优势。当下,紫阳民歌、紫阳茶文化、紫阳美食都陆续走进地方特色课堂,尤其是紫阳职校的修脚师培训,都在从劳动者素养层面齐力打造紫阳地方的综合文化实力,既培养了乡土人才的劳动价值观念,又使紫阳的地方社会发展和紫阳文化品牌知名度在不断的攀升。作为紫阳乡村的一所九年制学校,九年过后不可否认有大量的义教期满的学生走入社会,他们作为普通大众的一员将汇入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洪流中去,使他们在爱家乡的情感中产生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动力支持,从而促进乡土人才的多向流动和多元发展提供了持续发力的教育服务和教育培养效果的持续释放。

  总之,乡村教育要把五育教育作为横向突破发展并进行多元的评价和导引,要把德育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通过德育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生的认知和价值判断体系,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然后能通过知识、技能及智慧的综合賦能,达到自食其力并有一专多能的价值取向来适应社会和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从而使社会、学校、家庭真正实现协同育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