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文苑 > 正文

小 站

安康汉滨区江北小学 谭照楚

       27年前,我大学毕业分配至大竹园初中工作。襄渝铁路从学校西北角横穿而过,大竹园火车站就孤零零地坐落在大竹园初中和大竹园小学之间。每天如约而至6065和6066次绿皮列车,就像大楼里定时打开的一扇扇窗户,让外界的新鲜空气时常吹进小站来。每当这上达州、下安康的列车驶进小站时,小站便顿时有了生机。一时间,上班的、进城办事的和担着担子做生意的小贩们便如潮水一般涌进小站,热闹不已。从小站进城只有2.5元车票费用和半个小时的车程,其方便和经济实惠,让不少毕业分配至其他交通不便、偏远地区工作的老师们羡慕不已。

       当然也有让人懊恼的时候。铁路线与学校直线距离不到200米,每当列车进站时,发出的汽笛声常常会打断上课的节奏,有时候会让上课的灵感稍纵即逝。刚刚到学校上班时,经常休息不好。每隔半个小时左右,一趟趟列车便会如期而至,其压迫铁轨发出的哐哐堂堂声响,常常把人从梦里惊醒,然后好长一段时间再难以入睡。久而久之,我们大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枕着铁轨声响入眠的夜晚。后来返城回了家,没有了这种节奏,反倒是难以入睡,便愈发想念那些夜阑卧听车轨声的日子。

       大竹园初中原来校址是在白岩寨隧道旁边,校舍是修建襄渝铁路时的遗留下来的一排排临时工棚。然而就在这个简陋的工棚里,在那些昏暗的煤油灯下,创造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山区初中考取中专的神话。于是一个个家住安康城里、月河川道的孩子们纷纷背上行囊,乘上这一列慢车来这里“留学”,这种反向择校成为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进入新世纪以后,中专招生开始急剧降温,这所学校迅速锚定重点高中的目标,每年以十几名重点高中农村班学生入学指标、百分之六七十以上高中升学率而闻名遐迩。“南有大竹园、北有中原”的赞誉,如同“北乔峰、南慕容”一样,让这所学校持续赢得了老百姓的青睐。一个个山里的孩子从这所学校、这个小站走出去,成为大山的希望。

       那时候火车车速很慢,许多住在学校西北方向的学生,在上放学时都需要穿越铁道,这成为学校和车站最头疼和最上心的事。老师们和小站工作人员纷纷戴上红袖章,在学生上学和放学时段义务执勤,以确保学生绝对生命安全。不管是烈日炎炎,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那散落在小站路口的一条条鲜红的袖章,是盛开在小站边最美的花朵。随着襄渝线复线通车,火车逐渐提速后,铁路两边用防护网全面封闭,一座便民铁路桥飞架东西,人们通过这座天桥,进站和出站,让行人们横穿铁路的景象成为历史。

       绿皮列车的经济实惠和便捷,也成为小商贩们的最爱。在这趟列车上一直活跃着一支“铁道游击队”,他们用一根根扁担,挑起一家人的生计。他们把一担担鲜活的蔬菜通过小站贩运到农村各个集市,然后又把山里的茶叶、枇杷、核桃、土特产贩运进城。每当他们坐上从安康开往达州这趟慢车时,车里便有了烟火气。尽管这也会给列车带来不整齐,甚至是杂乱,但是列车的工作人员和其他乘客也都给予了他们莫大包容。补过车票的小贩们,要么幸运挤上一个座位,要么席地而坐,要么立于两个车厢交接处,吸着廉价的纸烟,大声地交谈着最近的行情。几声汽笛后,火车缓缓地进站了,小贩们便迅速行动起来:要么担起担子,准备下车,要么整理货物,第一时间让出通道,方便其他乘客上下车。走下列车的小贩,担着担子迅速穿过天桥,来到小站对面的农贸市场,或整体打包给当地小贩,或就地选择摊位吆喝起来,赶在返程列车到达前结束“战斗”,然后就地选材,看看当地有什么可以往回带的货。周五放学后,我们坐上火车时,总会遇到这些商贩们,他们大多数都是喜笑颜开,要么蘸着口水数着兜里的小钱票,计算这一趟的利润,要么交流着最近的商机和打算。这一趟趟慢车,成就了无数个家庭的朴素梦想,小站是他们幸福的驿站。

       “支教”活动开始后,因为往返的便捷,这里很快成了城里教师们支教的首选之地,大竹园镇所在蒿坪河流域所有学校都活跃着城市学校教师们的身影。汉滨高中、江北高中相继把大竹园初中作为他们的支援学校,一个个有着先进教育理念、爱岗敬业的城里教师坐上绿皮列车,经过小站,来到大山里的学校,与这里的师生们结下了深厚情谊。一年的支教生涯结束后,学生们舍不得支教老师离去。这个小站成为人们“折柳告别”之地,一群群学生依偎在老师周围,久久不愿离去。当支教老师踏上返城列车时,泪水瞬间滂沱,孩子们挥舞着小手,追着列车……老师也挥着手臂……离别之情,在此时显得无比单纯和真挚!我和一名同事也曾经在有过这样的送别。那一刻,我们被这种师生情谊感动着,我们帮助这位老师把行李送上车,道不完的珍重,让我们错过了下车,因为晚上有晚自习,无奈之下,我们只有从下一站南溪沟下了车,坐船到流水,再翻山越岭回了学校。许多年后,我想起那段师生情、同事情谊时,感到既温馨又甜蜜。

       记得2004年秋季,汉滨区南山片初中工作会在大竹园初中召开。布置会场时,不少老师说,校园里要是有一些鲜花就好了,这一方面能表达我们对远道而来客人们敬意,另一方面能给学校增添几分亮丽。总务主任陈老师是一个老同志,工作极其负责。他说他的朋友是专门种菊花的,他可以去找找朋友,让他送一些花给我们。问题是这些花怎么回来呢?那时候公路没有硬化,路况不好而且很遥远。陈主任说,他有办法。周日,老师们坐火车返校前,每个老师都收到了短信通知,请大家每个人负责带上四五盆菊花上火车。进站时,一群四十人的带花大军浩浩荡荡地向车站走去,列车员拦着不让进,说我们规避托运政策。一群老师连说带笑着向他们解释:学校很穷,花是别人送的,这也不是危险品,也不会妨碍别人,三站就下车了。列车员听说大家是老师,又是为学校带的,便放了行。那200盆菊花当时正傲然绽放,有白色的,有黄色的,黑色的,粉色的……花瓣也不尽相同,可谓尽态极妍。“好漂亮的菊花啊!”这些花到了火车上,吸引了好几个车厢旅客们目光,连连发出赞叹。那次会议很成功,菊花为之增色不少! 19年过去了,当年的那些带花老师,绝大多数都已经调走了,但是当年的那一幕,却成为我们这一群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的老师们的集体回忆,浪漫而美丽。

       襄渝铁路复线建设的那几年,慢车停运,我们只好看着火车从眼前呼啸而过。到学校上班和返城回家,都成了很困难的事。大家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组团到蒿坪坐班车回家的,有包快艇到火石岩大坝的,有包船到南溪沟车站再上火车的……到校或回家需要三四个小时,和以前半个小时的慢车车程相比,真感觉是天上地下之别。人们越发怀念从小站出发的日子,大家见面就问:“复线什么时候修好?大竹园车站什么时候可以恢复卖票?”于是总会听见对方说:“快了!快了!”

       襄渝复线终于完工了,包茂高速也很快通车了,后来许多人相继学了驾照,买了小车。火车到达时间相对固定,且到达时间和人们上下班时间的不匹配问题,导致坐绿皮火车的人越来越少,这个小站与人们渐行渐远,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地儿。

       我也因为工作调动,很多年再也没有到过这个小站,也很长时间没有坐过绿皮火车了。每当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时,我总会想起那记忆中的小站。它曾经给我带来过多少便捷、多少期盼和多少欢乐!当然它也是我们当年许多同事的共同驿站!它,迎来送往总是不知疲倦,是我们出发时的加油站,更是我们返程时的停泊港湾。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某个特定的时段,都会遇到自己的人生小站。在这里,川流不息的人群像一群鱼从四面八方游来,又匆匆游走,而后归于平静。我想,小站有时候是人生的起点,有时候也是归途。许许多多的时候,我们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忘记了来时的路!朋友,请到曾经熟悉的小站走一走吧,因为这小站见证了人生百态和人生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