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基座筑基 智慧职教扬帆
——眉县职业教育中心赋能县域教育现代化实践案例
陕西省眉县 汪少敏 董玮力 郭强 李永哲
摘要:本案例聚焦眉县职业教育中心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管理效率低、教学场景固化、安全防控薄弱等难题,结合陕西省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与市级智慧校园创建机遇,投入580万元,依托中国电信5G与云计算技术,构建“平台集成化、数据一体化、终端智能化”的智慧校园体系。核心举措包括搭建覆盖7大模块的智慧校园平台(含行政办公、教务管理、“微讲师”教学平台等)、对接国家数字基座的数据中台、部署智慧终端(含校园一卡通、258路高清监控、72块电子班牌等)。运行1年成效显著:管理效率提升72%,教师非教学工作量占比从40% 降至15%;2025年校园安全事件发生率下降100%,实现“零发生”;成功创建市级智慧校园,纳入宝鸡市县域教育数字化典型案例,接待多批次考察,为县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可复制路径。
关键字:智慧校园 数字化转型 5G+教育
一、案例背景
作为宝鸡市县域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眉县职业教育中心(以下简称“眉县职教中心”)曾面临管理效率偏低、教学场景固化、安全防控薄弱等共性难题。随着陕西省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落地,加之综合高中试点工作的开展,学校亟需以技术革新破解发展瓶颈。
2024年,眉县职教中心抢抓市级智慧校园创建机遇,投入580万元启动校园信息化建设项目,依托中国电信5G、云计算技术支撑,构建“平台集成化、数据一体化、终端智能化”的智慧校园体系,为县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路径。截至目前,项目全场景落地运行近1年,成效显著。
二、核心举措
(一)智慧校园平台搭建
学校以协同办公为核心,搭建覆盖7大模块的一体化平台,实现管理服务提质增效。
1.基础管理模块
行政办公系统整合公文流转、请假出差、考勤打卡、通知报修等功能,极大的提升了工作便利;人事系统建立全校教职工数字档案,实现职称评审、培训记录动态更新;资产财务系统对学校楼宇教室、设备财产等资产精准溯源。
2.核心业务模块
在过去一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教务管理系统的课程排课功能深度融入日常工作流程,成为提升教务效率的核心支撑,其价值与作用愈发凸显。以往人工排课模式下,不仅需要教务人员逐一协调教师授课时间、教室资源与班级课程需求,还常因信息不同步出现“时间冲突”“教室占用”等问题,单人排课周期长、调整难度大。而借助系统搭载的智能排课软件,这一困境得到彻底解决,支持多名教务人员基于权限划分同时在线操作,各自负责不同专业部的排课任务,软件后台会实时对多维度数据进行整合校验,自动规避教师时间冲突、教室资源重叠等问题,大幅缩短排课周期,将原本需1-2周的排课工作压缩至3-5天。
更重要的是,排课完成后,系统无需人工二次录入,便能自动将最终课表及各班详细课程信息(含授课教师、教室位置、课程时长等)同步至各班级的电子班牌终端。师生只需查看教室门口的电子班牌,即可清晰掌握当日课程安排,既避免了传统纸质课表易损坏、更新不及时的问题,也为师生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精准、便捷的信息支持,进一步推动了教务管理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微讲师”教学平台作为聚焦信息化教学需求的专业工具,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核心基础,为线上教学的高效开展筑牢根基。截至目前,平台已累计建成数字化资源达2091个,资源容量总计93.22G,涵盖课件、案例、视频、习题等多种类型,覆盖多学科教学重点与难点;同时成功搭建校内数字化课程70余门,从基础理论课到实践操作课,全方位满足不同教学场景的资源调用需求。
在功能层面,平台突破传统教学局限,构建起“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教学闭环。课前,教师可依托平台推送预习资源,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课中,不仅能实现精准师生考勤,还支持电子板书实时书写、实验演示动态呈现,配合同步录课功能,让教学过程可回溯、可复盘,课堂互动模块更能通过提问、投票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课后,教师可发布测验作业,自动批改与学情分析功能助力快速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为个性化辅导提供数据支撑。凭借全面的功能体系,“微讲师”教学平台真正成为教师推进信息化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贴心好帮手。
(二)数据中台的搭建
为积极响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号召,全力推进学校信息化标杆校创建工作,本次重点完成了数据中台的搭建,并实现与国家数字基座的高效对接。
搭建完成的数据中台,具备强大的数据整合与传输能力,能够实时、精准地从学校各业务系统(涵盖教学管理、学生服务、后勤保障等核心领域)中抓取关键数据。在数据抓取过程中,严格遵循数据规范与安全标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安全性。
同时,数据中台构建了稳定、高效的数据同步通道,将抓取的各类业务数据及时、准确地同步至国家数字基座,实现了学校数据与国家数字基座的无缝衔接与实时互通。这一成果不仅有效打破了学校内部数据壁垒,更满足了国家信息化标杆校建设在数据互联互通方面的核心标准,为学校后续信息化深化应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及科学管理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三)智慧终端建设
1.身份与生活服务终端
在校园内部服务方面,校园一卡通全面集成人脸认证与支付功能,应用场景广泛覆盖师生日常高频需求。师生在食堂消费时,无需出示实体卡片,通过人脸识别即可快速完成支付;在班级班牌考勤场景中,刷脸就能精准记录考勤信息,有效简化流程,提升校园生活便捷度。
在校门口安全管控领域,学校部署了智能门禁闸机系统,采用对称式布局,左右两侧各配置8组设备。该系统集成先进的人脸识别技术,可根据人员身份建立差异化管控网络,实现精准识别与高效通行。自系统启用至2025年上半年,校门口非授权闯入事件实现零发生,同时通行效率较以往提升2.8倍,既筑牢了校园安全防线,又极大减少了师生入校排队等待时间。
2.教学与管理终端
为深化智慧校园建设,优化教学管理流程,学校完成72块电子班牌的全面更换,并实现与智慧校园教学平台的深度对接,构建起高效便捷的课堂管理与信息交互体系。
新更换的电子班牌具备丰富功能,可实时同步智慧校园教学平台数据,清晰展示班级课程表、校园通知公告等重要信息,让师生随时掌握教学安排与校园动态。同时,其还承载着多元管理功能,支持学生课前签到、线上提交请假申请,方便教师上课前快速打卡,也为教务人员开展巡课工作提供数字化支持,实现教学管理各环节的高效衔接。
依托精准的识别与数据同步技术,电子班牌的课堂考勤准确率达到100%,有效避免传统考勤方式的误差。这一升级不仅大幅简化了考勤、请假、巡课等教学管理流程,还减少了人工操作环节,显著提升了校园教学管理效率,为智慧教学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3.安全防控终端
校园安全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命线。我校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构建“人防筑基、物防支撑、技防赋能”的三位一体智慧安防体系,依托系列高效安防终端,实现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跃升,体系核心架构为1+3+N。
在智能防控终端方面,部署258路高清监控终端,实现校园全域可视化覆盖,96个重点区域搭载AI计算平台,打造的四维指挥舱终端,集成风险预警、处置跟踪、态势分析、精准定位功能,达成秒级响应闭环;宿舍无感考勤终端结合红外与人脸识别技术,自动核验学生归寝情况,晚归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2分钟,归寝率提升至98.7%;校园防霸凌终端包含46个智能摄像头,搭配行为分析算法,异常行为识别平均20次/天,均实现即时处置。
应急处置终端方面,隐蔽区域布设44套声光报警装置及3套户外应急柱终端,可在10秒内完成“定位-震慑-派员”全流程响应,快速应对突发状况。
主动干预终端实力突出,AI系统终端构建20类异常行为识别模型,事件发现效率提升60%,处置时长缩短至2.3分钟。
三、运行成效
(一)管理效能实现跨越式提升
借助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全面落地,学校行政事务处理模式完成从 “人工跑腿”到“线上流转”的彻底变革。以往需多部门线下对接的审批流程,如今通过系统一键提交、自动流转,平均处理效率提升72%,例如教师职称申报材料审核时间从原本的5个工作日缩短至1.5个工作日。这一变革极大减轻了教师非教学负担,使其非教学工作量占比从40%大幅降至15%,让教师能将更多精力投入课程研发与教学创新。在资产管理领域,智能盘点系统取代传统人工对账,通过RFID 标签实时定位资产位置与状态,资产盘点耗时从15天压缩至2天,同时财务核算系统与各业务模块数据实时同步,实现账实精准匹配,财务核算准确率稳定保持100%。显著的管理成效吸引各级关注,2025年上半年,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等各级领导先后莅临调研,全省电信部门考察团也专程到访,对学校以数字化驱动管理升级的实践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二)安全防线实现全面筑牢
学校构建“技术+人员”双重安全防控体系,防霸凌系统与无感考勤系统协同联动,形成覆盖校园全域的“立体防控网”。防霸凌系统通过智能摄像头实时监测校园重点区域,一旦识别推搡、辱骂等异常行为,立即触发预警并同步通知安保人员,结合无感考勤系统对学生入校、离校、课间活动轨迹的精准记录,实现安全风险的提前预判与快速处置,2025年校园安全事件发生率较上年下降100%,实现安全事故“零发生”。在宿舍管理方面,智能门禁、水电监测等数字化设备的应用,大幅减少宿管人员的重复性工作,宿管人员工作量减少40%,使其能更专注于学生生活服务与思想引导。通过学生满意度调查显示,宿舍管理服务满意度达96%,学生对校园安全环境的认可度显著提升。
(三)示范效应实现逐步凸显
凭借在智慧校园建设领域的突出成果,学校成功创建市级智慧校园,成为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标杆。其探索的“AI+教育”升级路径,从智能备课系统辅助教师精准教学,到AI学情分析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式,被正式纳入宝鸡市县域教育数字化典型案例,为同类学校提供参考范本。2025年上半年,学校先后接待省内6批次兄弟院校考察团,通过专题讲座、现场观摩等形式,分享数字化建设经验,推动区域教育数字化水平整体提升,示范引领作用逐步凸显。